“红楼梦中最大的悲剧就是林黛玉跟贾宝玉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余秋雨
那么贾母为什么没有给黛玉做主呢?
《红楼梦》中贾母,那是贼牛逼的人物,见过各种大风大浪。极其睿智,但又能做到不显山不漏水;既能作慈母样,又有严父状。不管荣国府里怎样,她都能将大局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唯独一件事,做的不明不白,着实让人看不懂,那就是黛玉的婚姻大事。
书中我们明明能够感受到宝黛的婚姻差不多呼之欲出了,书中尤二姐和妹妹说了一句戏言,说三姐与宝玉情投意合,要把三姐许与宝玉。兴儿笑道:“若论模样儿行事为人,倒是一对好的。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可是老太太就是不开言,把紫鹃丫头都急坏了,生怕哪天老太太不在了,这场爱情故事就变成镜花水月了。
唉,既然就是老太太一句话的事,那么老太太为什么一直没有开口呢?何苦让两个情痴……
毕竟这是书中的故事,而作者也已早不在,我们无从得知为什么这样安排,但是这本书看的遍数多了总能有些端倪,其实也就是自己的一些猜测。
首先,贾母是极其疼爱自己的这个外孙女的,黛玉自幼就来到贾府,在贾母身边长大,伶牙俐齿相处时间长了必定从怜爱转变成爱惜。同时侧面来看,贾母喜欢晴雯就可知道贾母必定喜欢林黛玉,因为晴雯“眉眼有些像林黛玉妹”。
黛玉刚进贾府的时候,贾母就令宝玉给她腾地方;宝玉提了句宝钗送给黛玉燕窝,贾母就让凤姐每天供应;就连贾母偶尔的抱怨也透漏着亲昵,只喊“小冤家”:“我这个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让我操心”。同时,跟刘姥姥介绍家中孩子的时候,说:“我这三个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
作为一个慈祥的外婆,在当时那个环境下理应给黛玉找一门好亲事。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很难让人不去想宝玉。同时她最爱的两个孩子在一起,应当是她最心满意足的。
不用猜测,贾母肯定是动过这样的念头的,要不,善于窥探人心的凤姐也不会经常拿宝玉和黛玉开玩笑,虽然有时会闹得黛玉难堪,但窘迫中也是有甜蜜的。凤姐的玩笑甚至于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凤姐一个无利不起早的人如此,肯定是有什么风声入耳吧。
但是贾母就是说不出这句话,我想她内心也是有一定纠结的,甚至于她不能说这句话。
在宝玉的婚姻大事上,有话语权的不仅仅是贾母,还应该有王夫人。
在现实的考量中,任谁的父母也不可能给自己儿子找一个“死了大半”的女孩呢?虽说宝钗也有病,但宝钗差不多就是咳嗽几声,大概是吃一颗冷香丸就能搞定吧,而黛玉不一样,谁的母亲原意自己孩子去一个这样的媳妇呢?
从常理上理解,王夫人是没法跟贾母的力量去抗衡,但是王夫人背后有元春。
黛玉和宝钗对于元春来说都是一面之缘,印象不是太深。但是在书中,赏赐节礼时,她却以外的将宝钗和宝玉列为一等,黛玉和其他人列为一等。这一个按时,宝玉很吃惊,黛玉很不高兴,贾母也很意外。
所以元春的出现是宝玉婚姻的一条暗线,并且是最为关键,使贾母不得不重新考量。
如果她固执己见,强行将黛玉许配给宝玉,想来王夫人和元春也没什么说的,毕竟她们不可能去背上不孝之名,但是贾母不可能这样做,因为作为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的大人物不可能感情用事,必定会理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关键问题上一定是理性占据上风。
这些从晴雯事件里可窥一斑。
晴雯跟宝玉最后一次见面时,说:“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她为什么会以为她和宝玉横竖在一处?应该是,这个机警的女孩,领会了贾母的意图。贾母自己也跟王夫人说:“(晴雯)甚好…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贾母向来审美优先,房间里珠环翠绕,她喜欢的人,也大都鲜明悦目,她想为宝玉收在房中的,自然是晴雯而非袭人,“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但当王夫人告诉她,自己已经把晴雯撵出去,准备将袭人收房时,贾母也未做反对,只说:“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
她表达了对原本可能微觉不安的王夫人的信任,很快就把话题转到别处去了。
大人物就是这样,他们可能表现的很感性,但是最终还是会听理性的。
后来的故事就是让贾母去选择黛玉之外的人选,这时候贾母的第一顺位也不是宝钗而是宝琴,同时还让张道士帮忙物色,完全无视宝钗。
贾母也会夸奖宝钗,例如“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丫头算起全不如宝丫头”……但是这样的夸奖有点官方,不亲切,是带着距离感的。
宝钗的表现确实不是让贾母喜欢,于是贾母会在后来感性逐渐占据上风,我可以放弃黛玉但不想选宝钗,于是婚事一拖再拖,给了宝黛缠绵悱恻的时间。
但是,后来宝玉怎样失去黛玉的,又为何最终是宝钗?都耐人寻味和猜测,但是贾母是真的爱黛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