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222《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十五卷-07
贵栗之策
晁错继续对文帝说:“现在家中有五口人的农民家庭,为官府服徭役的不少于两个人。能耕种的土地不过一百亩,百亩土地的收获量不超过一百石。
农民春不能避风尘,夏不能避暑热,秋不能避阴雨,冬不能避严寒,一年四季没有休息的日子。还有民间的人情往来、赡养父母、哺育子女等负担,这些都从一百石的收获物中支付。
农民如此勤苦,还要遭受旱涝灾害。官府的政令严苛且赋税繁重,不按规定时间征收赋税,朝令而暮改。
农民家中有资财的,以半价折卖;家中贫穷的,只好去借高利贷。于是就有人卖土地房宅,卖妻卖子以偿还债务。
而那些商贾,实力大的,积贮钱财去发放高利贷;实力小的,依靠手中囤积的物品,每天游荡在街市之中,得知皇帝急需某种物品,就把价格提高到两倍以上。
所以商人,男的不耕田,女的不织布,但穿衣却必是华贵的绸缎,吃饭非好米好肉不可。商人不受农民那样的辛苦,却可以得到很多的钱财。
商人倚仗手中的钱财,结交王侯显贵,以钱财倾轧;商人外出游玩,乘坐坚实的车子,随车络绎不绝。他们穿丝绸衣服,踏丝制鞋子。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使农民破产流亡的原因。
当务之急,没有比百姓从事农耕更重要的了。要想使百姓务农,关键在于使全社会把粮食当作珍宝【欲民务农,在于贵栗】。使全社会把粮食当作珍宝的方法在于朝廷把粮食作为奖惩手段统治百姓。
可以招募天下百姓向官府缴纳粮食,用以购买爵位,免除罪名。这样,富人可以得到爵位,穷人可以得到钱。粮食就不会被囤积,那些用粮食换取爵位的人,都是粮食有余的。收取余粮供给国家使用,可以减少对贫困百姓收取赋税。
这就是所说的损有余,补不足。政令一公布就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现在的政令规定,有一匹战马的人家,可免除三人的兵役。战马,是重要的军事装备。所以给予免除兵役的优待。
粮食是君主的重要资本,是国家政治根本所在。现在百姓缴纳粮食要得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能免除一人的兵役。这与有战马的人的优待比较,差得太远了。
封爵的权力,是君主所专有的,由口而出可以无穷尽【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得到爵位和免除罪名,是百姓最迫切的欲望。让百姓输送粮食到边境地区,以换取爵位、免除罪名。不用三年时间,边塞的粮食储备就会很多了。”
文帝采纳晁错的意见,下令:百姓输送粮食到边塞,依据输送量,授予不同的爵位。
晁错又上奏说:“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的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
这样,陛下的恩情普降天下,百姓就会更加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天下就会富庶安乐了。”
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文帝下诏,令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荐贤良、能直言进谏之人,皇帝亲自策问考试。
太子家令晁错的对策为高等,文帝提升他为中大夫。晁错又上书文帝,议论应该削减诸侯王实力以及应该改的法令,上书共计三十篇。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用他的意见,却对他的才能刮目相看。
感思:晁错向汉文帝提出贵栗之策,为了鼓励农民务农,解决农民贫困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关键在于提升粮食的价值(贵栗),并建议朝廷通过粮食作为奖惩手段来统治百姓。
具体措施包括允许百姓用粮食购买爵位和免除罪名,以此促进粮食流通和国家储备,减少对农民的赋税负担。
晁错认为粮食是国家政治的根本,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可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国家的富庶安乐。
晁错在建议中揭露了商人势力的发展和他们对农民的剥削兼并。建议通过提升粮食价值,鼓励农业生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人的势力,平衡社会财富分配,减少贫富差距。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下,农业生产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保证国家税收,从而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稳定。
对工商业进行抑制可以防止其与国家争夺资源。古代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东方农业国家,商业经济的发展会威胁到小农社会的静态伦理文化秩序。
出于统治和政治需要,封建帝王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无疑是最合适的选择。
农业从古到今都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粮食生产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