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坦然地谈论焦虑,谈论抑郁,但耻于谈论孤独。承认孤独,就好像承认自己人生的某些基本层面遭遇了重大失败:归属感,爱,依恋。
友谊的开始
孩子们的友谊是单纯而简单的。可能仅仅是一滩水,一件玩具,一句“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当感到孤独时,有人会怀念小时候,即使在小时候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但他仍然觉得如果回到过去,他一定比现在更容易收获友情。
父母们对于孩子之间的交往,往往局限于不要跟成绩差的、染发的、纹身的等等孩子们玩。从概率上和社会一般情况来讲,这确实可以帮助孩子们避开不良少年,近墨者黑,这种观念和做法并没有什么问题。
对于孩子来讲,开始一段友谊可能很容易,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并没有那么多的利益。对成年人来说,这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总的来说,并非无法实现。
友谊难以经营是我们的痛点
友情在人一生中的地位有些特殊。相对于亲情和爱情,它是我们自愿的选择,没有无法改变的血缘,也没有婚姻这样的社会契约。我们可以结束一段友谊,然后很快的开始另一段,也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朋友。
这种自由松散的情形,给经营这份情感增加了无数的难题。
尽管我们认为友情同其他感情一样吸引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有问题出现,不得不做取舍的时候,我们总会第一个抛弃友谊。
伴随着人的成长,我们需要权衡和考虑的事情越来越多。任何一种情况都可以让友情或激烈的或默默的消失。
例如不能经常性见面、住的太远、工作太忙、收入有太大差距、有人娶了个漂亮(或丑陋)的媳妇……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的感觉会触发一种对于社会危险的过度警觉。也就是说,你对于拒绝的社会信号极度敏感,总是觉得社会交往中充满了敌意和蔑视。长此以往,就会变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是孤独,猜疑越重,疏离的感觉不断得到强化。
荷兰社会学家杰拉德·莫论豪斯特的研究发现,每隔七年,我们会失去一半的亲密朋友。
友谊是伟大的
C·S·刘易斯说:友谊不是必需品,就像哲学、艺术……它没有生存价值,但它是极少数赋予生存以价值的东西之一。
美很难诉诸语言,友谊也是。
对于我们现存的友谊,尽管可以说出很多成为朋友的理由,但却很难说清楚。
除了焦虑,恐怕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孤独。
尤其是在生病、失业、失恋等等事关生存的挫折后,尤其是在清醒的深夜。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痛苦我们无法向亲人、爱人描述。如果这时候没有朋友可以倾诉抑或安慰,就很容易产生以一人背负世界的沉重。
不仅是在受到挫折时会如此。当遇到美好而又无人分享,也同样会漾起孤独感。因为分享使得美好的事物愈加美好,而让美好孤独的消失,任谁都会有些惋惜。
本文是《三联》老友记专题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