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禅宗为什么要明心见性呢?因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陆九渊为什么要“先立此大者,先发明本心呢?”因为“六经皆我注脚,文辞皆秕糠之观念。”现代的很多学者都说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乱弹琴,说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歪嘴和尚,要为五四运动那会儿的“打倒孔家店”负责任。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对孔孟之道的注解是有很大问题的。禅宗有句话叫“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意思是说,如果看佛经,只照文字去理解佛学的思想,那么过去的佛,现在的佛,未来的佛都要说,“冤枉呀,我并不是这个意思呀!”而朱熹恰恰就是这么做的。而明清以来的统治者,恰恰就是贩卖得“朱熹的孔子思想”。
孔子在《易经.系传》当中有两句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叫做语意学。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中播出的,与面对面加表情动作说出的,即使同一个人听见,也会有两种不同的感觉和体会。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和思想。
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就更隔了一层!所以“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从纸上求真解,笔尖蘸干洞庭湖。”
我们的读书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依文解义、死记硬背上,这怎么能行?如果我们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了解书本大概的意思上而不去找出思想、道理的真谛,这怎么能行?如果我们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知道了思想、道理的真谛之后而不体察于心,这怎么能行?
据日本人统计,近两千年来,注释《论语》的有3000多种。他们各执一词,互相攻讦。他们依文解义,荒诞不经。
朱熹指责心学是“异端”、“狂禅”,其实他才是最大的异端!这是为什么呢?
举个例子来说吧,他把《孟子》列为儒家必读经典——《四书》之一。但他却从来都没有真正领悟了《孟子》。他只通圣人之言、圣人之意,却从来都不通圣人之心。而陆九渊心学正如王阳明所说的,恰恰是得了孟子的真传。他的心学与禅宗是不同的,因为此心非彼心,一比较便知。
为什么这么说呢?孟子曰,“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意思是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丟失的本心找回来罢了。那么这个本心是指什么呢?
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心之四端”。也就是陆九渊所说的人之本心。
所以在陆九渊看来,“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曰:’途之人皆可为禹。’曰:’人人皆可为尧舜。’曰:’人有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人孰无心,道不外索,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日夕保养灌溉,使之畅茂条达。”
今日向学,而又支离艰难,迟回不进,则是未知其心,未立其大者,只是在皮毛肤浅上,下死功夫,这怎么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