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周四) 阴 有风 驱走了“秋老虎”?
今天向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案例。案例的主人公我们隐去真姓名。他是去年的一名高考生,我们且称他“小高”吧。
小高就读全市最好的高中,高一高二成绩也名列前茅。可一进入高三,他总有一种担心,担心自己一松懈就会被其他同学超越;担心自己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
他想更加努力,却感觉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尤其是春节后居家学习那段时间,他总感觉自己不如其他同学用功,不如其他同学学习效率高。他认为一开学,自己一定会被很多人超越。
他的妈妈呢?一直表示很理解他。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从不批评他、责备他,还想方设法帮他减压。
妈妈常挂嘴边的话:你其实不必紧张,我和你爸爸不太看重你的分数,我们很放心你的能力。我们也不要求你必须考985、211,你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咱就上什么样的大学,到大学再努力也不晚。
妈妈还经常跟他谈起:谁谁家的孩子高考没考好,却在大学成功逆袭。现在如何如何有出息。
一开始听妈妈这样说,小高没有特别的表现。后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听她说这样的话,小高就显得很不耐烦,有时干脆直接粗暴打断。那天,他还跟妈妈大吵了一架,说妈妈根本不了解自己。他很烦,感觉自己都快崩溃了,甚至提出不想上学了。
妈妈也觉得很伤心、很委屈。这孩子以前从来不这样啊,绝对是别人家的孩子。现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我这么理解你包容你,从没有给你施加压力,也非常理解你临考前的焦虑和辛苦。我们也没要求你非要如何如何呀,可你为何这样对待妈妈?
有一次吵架,小高愤愤呐喊:你们就是瞧不起我!你们压根就对我没信心!
妈妈感觉自己快崩溃了,赶紧打电话向心理专家朋友求助。
心理专家朋友帮她分析:从妈妈口中了解到的小高,属于很要强、求完美的一类孩子。从性格特质来看,有点儿偏抑郁质。所以,他对事情的自然反应偏悲观。
以前他各方面表现、以及之前的学习成绩都还是不错的。但考前这段时间,尤其是在家上学这一特殊时期特殊经历,使他对学习状态有失控感。他对别人估计过高,对自己估计偏低。表面上看他是对自己没信心,实际上是不服气又不甘心的。所以,当他在否定自己时,实际是在寻求外在的肯定的力量。
这个力量从哪来呢?如果妈妈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会在他出现自我否定、焦虑着急的状态时,正告他大家都看好他,都对他有信心。
可以这样告诉他:你之前的成绩那么好,底子打得那么牢,怎么可能考不好呢?高考就是一个大概的时间,偶尔杀出几匹黑马那纯粹是小概率事件。大概率还在于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你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足以使你立于不败之地。你看,你有高一高二的基础,高三上学期成绩也不差,就算临近考试这3、4个月不学,底子也在那呢。再者,非常时期,恐怕有很多同学像你一样,一时会出现这种感觉不在状态的情况。这其实很正常,如果你不紧张、不焦虑,妈妈反而会担心呢。
可以告诉他,不想学的时候停下来调整一下,感觉好点的时候再学。想发泄一下情绪也不要紧,你可以对着爸妈耍耍脾气。耍完脾气感觉好了再学。如果能辅以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颈背处,或许会帮助他缓解这方面的焦虑。
如今到了现在的程度,也不必着急。妈妈首先要“沉”下心来,别跟着焦虑。首先接纳孩子的心态,明白孩子出了点心理问题,就好像得了一场感冒,需要共同调理。
妈妈可以狠狠训他一顿。可以真诚和直白地跟他讲:看你现在的状态,有时候真想揍你一顿啊。我其实心里也挺焦虑的啊,我也挺烦的,我也是努力耐着性子包容你。我一方面心疼你,一方面看你这样儿又着急。
妈妈甚至可以示弱,装出一副头疼上火的病态,请求孩子给端杯水、做顿饭、帮忙打扫一下卫生。
妈妈也可以跟他吵。但宗旨是要表示相信他,不允许他自暴自弃。这样他可能会感受到一种支持的力量。
而不是像妈妈的做法,总是小心翼翼,陪着笑脸,表现得一脸的无所谓。甚至还经常像对待小宝贝一样,把发脾气的小高搂在怀里说着宽慰的话。一些话听上去就言不由衷。
心理学家朋友说,妈妈一味地不软不硬地这样做,对孩子来说,就如同一个人很想抡拳发泄一下情绪,却一拳打在棉花垛里。情绪发泄不出来,心结又怎能打开?倒不如引导他对自己大吵大闹,把心里想说的话都吵出来。吵痛快了,冷静下来,再一起面对情绪状态,引导孩子自己梳理情绪,意识到自己的不健康心理状态,积极寻求疗愈之道。觉得自己力量不足,可以主动求助心理专家。
所以,对每个时期的孩子来说,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需要你理性地去包容一切,去安抚下孩子的情绪。应尝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透过孩子的行为和现象,看到他内心真正的诉求。比如像小高这一类的孩子,他实际就需要父母给他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让他重拾信心。
偶尔不失理智地引导孩子和自己吵一架,说不定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