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首席执行官脱不花在序言里写到: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水平认知比别人推进一厘米。
芒格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作者成甲说到:过去我们认为,学习主要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参加更多的课程和培训,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输入;当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01
很显然,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
文中用了小马宋评论“李叫兽组织的第二期14天改变计划,一天就卖了200万”的话直接明了地批评了很多人学习的现状:
“现在,能够好好读书并吃透理论本质的人越来越少。所以,那些能够做到的人就有机会赚钱。比如李叫兽的活动一天售罄,掘金200万。别说读书无用,是你不认真,没读好!”
厚积薄发。只有在此之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道理,打通了那些知识阻塞,才能在之后的书籍中读出作者想写而没写的,作者没写而应该写的,在哪些观点上,作者比前人有突破?哪些理论,其实是换了一个样子的包装?哪些问题,其实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一本书读出不同的感觉。
由此可见,比起蜻蜓点水式的现象的描述,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需要。
02
一旦你的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就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而将这些联系起来的,就是“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又可以称为“天赋”,其实天赋不是神奇的能力,也不是那些看起来高大上,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它是你自然投入而熟视无睹的事情,是你不自主,理所当然去做的事情。一件事情,对别人来说是工作,是要求,但对你来说,是乐趣和喜爱。
小马宋做公众号初期,运用刻意练习,阅读了大量的广告创意案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2000个顶尖的创意作品又分门别类整理成了10个PPT,收集了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案,全部抄写了一遍,并且大部分经典的文案都能够背诵下来或能够复述。因此,他在写文案的时候,就有了各种不同的题材和思路。
写文案如此,学习知识也当如此。
03
对我们身边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要低估了深度思考的产出物的价值。
苹果公司的销售理念完全是从why的角度思考的,站在用户的角度,人性化的设计和宣传,树立起良好的口碑。
而我们大多数人在开始思考问题的时候,根本不是从why出发,而是从具体的what出发。
比如:领导安排你通知别人开会,你可能就简单地去通知别人开会;领导安排你去贴海报,你就去贴海报,很少有人问:领导为什么让我安排他们开会,开会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为什么要去贴海报,要达到什么目的?
这个问题在应聘上也体现得很明显:有的应聘者能够对他过去工作进行介绍,不是仅仅局限在工作内容本身,还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个工作是在什么背景格局下产生的,为什么要完成这个工作,完成这个工作的关键是什么,突破口是什么……
04
为了让自己能够在接下来的生活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思考力,我们可以从坚持小习惯----记录,定期回顾开始。作者也是通过坚持写反思总结日记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并要求自己的员工也按照 " what- how - why " 的思路来写。
很多人都有写总结或者写日记的习惯,但是写日记也是有大学问的。流水账式的日记坚持只能供日后回忆日常。
而记录发生了“什么”(what),是“如何”(how)发生的,“为什么”(why)会这样,更有利于锻炼我们的思维。
我们可以把记录想象成写文章,因为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合集,是调用自己的知识去重新理解过去一天发生的事情,这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尝试做成千上万的小事很难。但试着把几件事做好,就会有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