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班级,学习内容一样,老师水平差不多,你会选择哪一个——
第一个班级,有明确的单元目标和学习方法,任何时候你都知道要学习哪一个知识点,不学或者做错题都有惩罚,只要做对题就有奖励。你的成绩和学习进度一目了然, 班里所有同学的成绩都是公开状态。
第二个班级,单元目标很含糊,好像几个单元之间又有一些联系,你学过的知识又会有另外一个解释。有时候遇到一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明确的答案该怎么解。有时候你努力学习,成绩没有明显提升,别人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有太大下降,你还会觉得人跟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第一个班级是中学,第二个班级是大学;第一个班级是普通学校,第二个班级是重点学校。如果你想真正掌握一些知识,想明白一些道理,想终身学习,要选的一定是第二个学校。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了一个盒子,叫“斯金纳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个小动物,小动物一推控杆感就会得到食物。斯金纳把控制杆改成随机的,有时候小动物怎么推控制杆都没有食物奖励,有时候一推就能得到好几分食物。结果呢?小动物们就像上瘾了一样,不管饿不饿都不停地推控制杆。小动物的行为被游戏化设计了。
这样的行为设计在“外卖小哥”身上也有体现。他们跑一单有一单的奖励,跑慢了或者送错了都有惩罚。当系统里出现新的近路,AI马上会识别、计算、优化,让所有人都得改进自己的送餐路线。外卖过程里整个工作都像是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但是消耗的是你现实中的体力和生命力,逐渐被困在系统里。
这学期我在班级里施行了一种“小组学习法”的教学方式,6、7个学生分成一组,每次讨论新的知识点,派代表发言。有时候小组里有一两个学生犯困开小差,一节课没学,由其它成员听课发言。过几天再由之前不听课的同学听讲,发言。这种模式下,学生们不用时时刻刻盯着考核成绩,也能根据自己的精力调节听课进度,来上课的出勤率也能提高。
学校里的教育毕竟是短期的,工作是长期的,学习是长期的。有时候我们做事就是因为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为了奖励而做。有的时候人们为了短期的外在动力(奖励)去驱动行为,牺牲掉长期内在动力(意愿)。这就是很多家长通过钱来奖励孩子学习成绩之后,成绩有了价格,不奖励反而不愿意学的原因。我听说樊登和罗振宇这类人的公司里,员工的工资都是个固定的高薪,目的就是让员工能够拿到满意的报酬,在工作的时候忘记金钱去干活。
奖惩分明是一个过时的管理方法,这样做是工业时代的遗留思想,把学生当成工具,把员工当成工具。我们做事情本身会得到享受的时候,才能把这件事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