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客厅呜呜的哭,原因是他想看电视而我不让。
“是什么节目让你这么魂牵梦绕?”我问。
“一档智力节目。”他的答案似乎很高大上。
“那也不行,现在已经晚上11点了,必须上床睡觉,你在长身体。”我一口回绝,并催促道:“快去睡觉!”
儿子一看彻底没戏,哽咽道:“我不回房睡觉,不看电视我没安全感,我就睡沙发。”
安全感?!
一个8岁的小屁孩跟我谈安全感,他懂什么叫安全感吗?!可笑。
“随便你。”我冷冷的起身,顺手关掉了客厅的灯,留他一人坐在黑夜。
回房,一种挫败感随之而来。我视若珍宝的儿子,我全身心呵护的儿子,现在跟我说他没有安全感。那我他妈的平时都干了些什么!!!
不甘、愤怒、委屈在心里交织,理不出头绪,但想着儿子还独自在黑黑的客厅,终是不忍,嚷了一句:“如果看电视能给你安全感,那你就看吧。”
“不了,妈妈,我这就回房睡觉。”他的声音平稳得听不出情绪。
一切恢复平静,但电视与安全感这个逻辑关系让我想一探究竟。
在儿子眼中的我是怎样的呢?
他曾控诉我对他要求太严,他压力很大。是的,我不否认我给了他很多规矩和指标。我用“绩效”考核的方式在管理他。
作业全对,才拥有当天看电视的权利;
连续三天全对,才可以出去吃一顿大餐;
竞赛获奖,才能买心仪的玩具……
概括来说,但凡是他想要的,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绝对没有不劳而获。
我是不是太局限于“男孩穷养”的理念里?
补习班里有位同学把小米平衡车带到了教室,其他同学都好生羡慕。
“妈妈,我也想要。”儿子兴奋的眼睛看着我,充满了期待。
我知道那个车是1999元,于是迅速地匹配到了适合这个价位的“目标”。
“行啊,你数学竞赛拿了一等奖就给你买。”我抛出诱饵。
“啊?”他的眼神明显有些失落。
“妈妈相信你能做到的呢。”我鼓励他。
这时,一个男孩也跑向他爸爸身边,说:“爸爸,我想要这个车。”
“行,过生日就给你买。”爸爸干脆地答到。
这!么!容!易!得!到!
这个答案显然有点刺激到了儿子,他马上问我,“妈妈,为什么我过生日时你不能买给我呢?”
我一时语塞,含糊地答到:“大概是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同吧。”
是的,男孩就要靠奋斗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理念深入我骨髓。
是不是因为我这个理念,所以他感受不到父母纯粹的爱呢?因为他所有想要的,他都得去努力争取,父母从不会白给,哪怕是看电视的权利。
他能不劳而获的,比如生日礼物、圣诞礼物、儿童节礼物,都不是他想要的。如送他的lamy钢笔,已经被他放不见了;买了一辆捷安特,想教他骑自行车,他却兴致阑珊;更别提送他的系列丛书了,完全没碰过。
我想我大概明白了电视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了。因为妈妈没有满足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天性,他认为自己没有被爱,他认为没有安全感。他会觉得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妈妈就不爱他,妈妈对他只有批评和指责。
写到这里,很惭愧,自己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却还是不会用正确的方式来爱孩子。
原来,爱也是一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不断修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