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于永正老师学习(二)
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这样说: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细细想来,在我们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调皮捣蛋、行为品行不端、屡教不改或问题多多的特殊儿童,如果我们强行要求每一个老师必须一定要喜欢他们,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的爱他们,真的有点强人所难。先不说成绩如何,单是不良的品行和习惯,就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真的,很难去爱。
老师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惧,也如正常人一样,喜欢行为习惯好的孩子,喜欢懂礼貌爱学习的孩子,喜欢思维活跃的孩子,喜欢嘴巴灵巧的孩子,喜欢文静内秀的孩子……那么,那些有生理缺陷、有智力问题、有思维障碍、有不良习惯的孩子都要被忽略,被无视,被歧视吗?
反思过往,老师们心中一定有对这些孩子的担忧和着急,也一定愿意帮助这些弱势孩子。可是如何帮?怎样让学生既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又愿意接受如父如母般的师爱呢?正如于老师所说,即使不喜欢,也可以做出喜欢的行为,即使打心眼里不爱,也可以做出关心爱护的样子,即使不知道怎样帮扶,也可以传递老师喜欢他的态度。我想,这样的孩子内心是非常敏感的,是很细腻的,他们会从心里感受到老师的爱。用行为表达爱,让学生体验爱,是教育生命的第一步。
班里有一个叫轩的孩子,高高胖胖,白白净净,上课时坐在位子上一动不动,眼神处于游离状态,像一只树懒,无论说话还是动作,都缓缓慢慢,不急不躁。这样的孩子不惹事不生非,像一只乖乖猪一般的存在。作业也从来不写,偶尔写一次,老师和同学们都看不懂是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动作更慢了,课堂上的眼神也更加迷惘,游离了。作为班主任,真为他着急。多次和父母联系,也真诚地建议家长及时给孩子做下检查和相应的干预治疗。但是,家长不愿接受,没有改变,孩子也仍然“我行我素”地沉浸其中,没有任何起色。
他喜欢什么呢?他的心里每天都在想什么呢?他一定也渴望获得关注,渴望得到认可,渴望友情和老师的关爱。只是习惯了被忽视,被遗忘,把自己藏在一个角落里成为最不起眼的那一个,可能才会获得心中的安全感。想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内向安静,不善言谈的小女孩,也爱默默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一个撒着夕阳光辉的午后,我的语文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夸我的字写得工整漂亮,端正认真,让同学们向我学习。那一刻,我的脸烫的通红,我的心已欢呼雀跃,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字练好,一定要学好语文,一定不辜负老师对我的爱。回想往事,或许很多大事小情早已随时间流逝而记忆模糊了,但唯独这件事,这个画面,久久不能忘怀。因为这一刻对于儿时的我,意义非凡。从那时,我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内驱力。一声鼓励一句肯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是莫大的关心和爱啊!
我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在他的心中浇灌一朵美丽的百合花。课堂上,他坐得很端正,我轻轻走到他的身边表扬他;作业中,他难得交了一次,大力表扬他积极完成当天的作业;放学后,他认真打扫卫生,赞一个;队列队形比赛前的训练,他踏步走铿锵有力,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听到老师的夸赞,他的脸由白里透红,慢慢红到脖子根,接着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除了及时的表扬,平时课堂上眼神的交流和肯定,对其生活的关心也是无形的爱。一次和他聊天,问他平时周末一般都喜欢干啥,他脱口而出的是玩游戏。一聊起这个话题,他便眉飞色舞,情绪饱满,真是和我认识的他判若两人。我顺势又和他聊如何安排时间,如何把游戏的兴趣更好地迁移在生活中,比如写一科作业,就如打通一个关卡,掌握一个知识,便是一次通关升级。他听得异常认真。或许,在他心中也暗暗下定决心:认真听课,用心作业。我期待着,也守望着他的进步。
试着用行动喜欢并爱上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