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有国家受教育水平高的现象就可以推断,教育会使一个国家繁荣,甚至不去检验一下这个观点,这里又牵扯到副现象的问题。
我们从昨天书中知道你越富有,你的教育水平越高,并不是教育水平高,你才富有。
这个顺序是我们一般的认识当中是颠倒过来的。所以这是说的是副现象,昨天我们主要是副现象,所以儿孙自有儿孙福是一个谬论,只是让人们懒惰的一种说法。但实际上起点是不同的。
每个家庭的孩子起点是不同的,就在于他的前辈的努力,使家里面这个经济变宽裕。然后这个孩子的教育就会不一样。
这个逻辑顺序,当然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教育对个人来说是没有用的。教育是可以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带来有用的文凭,但这种效果在国家层面上将被冲淡。
教育可以稳定家庭各代人的收入。一个商人赚了钱,他的孩子可以上巴黎大学,可以上哈佛,可以上剑桥,可以上清华,可以上北大,那么可以成为医生和法官。
家庭之所以能维持财富,是因为文凭帮助家庭成员在祖辈的财富耗尽后,还能长久的处于中产阶层。
但这些影响对国家并不起作用,比如说你世代是农民,某一代创造了一定的财富,比如像我的祖上是山东,同样山东农村。因为过去中国都是整个国家,都是农村,所以他从那个地方开始打拼,到最终落到了北京,所以他的后代才开始在北京读书,读了书以后,又可以翻过来对他创造的环境财富进行倍增。
作者在告诉你这个顺序,所以很多人仅仅根据没有先进的知识,很难想象微软或英国航空航天公司会存在,这就推导出教育水平更高,将带来更多财务的观点。
沃尔夫批驳了这个逻辑,这种让政治家和评论员如此着迷的简单的单向关系投资教育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根本不存在,这种说法他认为是错的,所以并不是这样的。
此外,教育部门越大越复杂,并且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也越不明显。
沃尔夫观察了埃及等国家的情况,并展示了为什么教育水平的巨大飞跃并没有转化为受人瞩目的GDP增长,从而使国家在国际排行榜上显得重要一些。
如果你的文凭是让你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作者的意思是,真正的创造是靠的是实践。
比如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包括比尔盖茨、马云都并不是高学历的人。因为他们是实践,他们不受自己思想上的束缚。
大家都知道世界首富是比尔盖茨,第三富是戴尔,都是大学没毕业,其实我们也清楚,当你的学历越高,你自己受束缚,去实践,去创造几率越低。
互联网时代会看到一些高学历的人,产生这种创造性。但是它总体上纵观历史,作者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
他说这种说法并不是反对为降低人民的分配不均,让穷人有机会去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贫穷国家中提高妇女的平等、自由等崇高目标。
而采用政府资助教育的政策,而并不是反对这个。但是我们不应该在这些事情上以促进增长或财富为借口。
有一次他在一个聚会上遇到了沃尔夫,让沃尔夫向其他人解释资助正规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的证据之后,有一个人对他们的怀疑论感到非常沮丧。
沃尔夫指着满屋子聊天人回答道,真正的教育真的就是这样的,那么,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
这个讨论中怀疑的是商品化的预先包装,以粉饰过的知识,也就是在公开场合,市场上能买到的并用于自我推销的东西。
此外,作者想提醒,学问和有组织教育不是一回事儿。
比如,你公开能买到自我推销的那些,你会发现他那里面的东西并不真实,你那有组织的教育,比如像我们说非暴力沟通训练营,是有组织的,成长蜕变挑战营是有组织的,这些是不一样的,所以除了稳定家庭收入,教育还有很多的好处。教育会让你非常得体,让你气质发生变化。
这都是大家有没有可能通过教育来改善经济的想法,还是比较新颖的。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善经济,而不是说教育创造的经济财富,在远古时代,学习只是为了学习,希望使人成为一个好人,一个值得交谈的对象,而不是增加城市里借呗。
坦率的说创业者特别是科技行业的创业者,并不一定是吃晚餐的最佳伙伴。
他们在本职工作上做的越好,就越不是晚饭的好伙伴。因为他们他们是努力工作去实践的人。
其实在为数不多的有真知灼见的金融书中,有一本名为《损失一百万美元教会我什么》这个书中描述了主人公的一大发现。
他提到了一位叫乔西格尔的人,他是做绿色木材生意,做的相当的成功,非常成功的一个商人。
绿色木材指的是刚砍下的木材,称为绿色,是因为木材还没有干。此人竟然一直以为绿色木材,就是漆成绿色的木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将买卖绿色木材当做自己的职业。
这个书中,还详细描述了是什么导致了商品价格的波动和下跌。
这位成功的木材专家不仅不懂绿,诸如绿色等关键问题,他对很多外行人认为并不重要的木材知识了解的,我们认为什么都不懂的人,可能未必那么无知,这个人是非常普通的一个人,他成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
一般认为他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学过什么知识。但是他却对木材知识了如指掌,我们经常认为什么都不懂的人可能未必那么无知,因为他们是实践的人。
就像农民种稻子或者是麦子,他们不需要什么理论,但就是种得一缕一缕的都非常直。
有一个短片就是一个博士生,觉得很奇怪,这老农为什么弄得这么直,他就去请教农公,就告诉他的经验是要有目标,前面也盯着一个前面的一个标,然后顺着这个就下来了。
然后这个博士就说试试,结果他种出来还是弯弯曲曲的,他的目标选的是远处的一头牛,老牛就告诉他,牛是随时在活动的,你盯着他插秧肯定插不直了,所以你得找一个固定的目标。
这个博士非常的震惊,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书,怎么还不如这个老人,其实原因很简单,这老农是实践出来的,所以那个这个短片里面的博士,还不如甚至字都不认识的老农民。木工也是,大多数木工都容易。他们做出来的活,预测木材的订单流量与这个行业所使用的日常用语,与外行人所认为的重要细节毫无关系。
在某个领域工作的人并不受制于一系列考试。
他们之所以受到雇佣与伶牙俐齿毫无关系,进化,而不是依靠叙述故事,只有人类才需要进化,也不需要为蓝色指定一个称谓。天天靠嘴皮子的人,并不是真的要真才实学的人。
只要实践真正在干的人,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假象,会相信那些耍嘴皮子的人,但实际上真正在干的人才是有真才实学的。
其实这一点,平时很多的普通人为什么总上当呢?比如说很多人说哎呀,这个我没有赶上这个风格,赶上那个风格,可是我当时没买房子,当年是吧,然后某某年的那个牛市,我没敢去买,因为专家告诉我都是下跌。
但是你会发现,这些所有的专家他们都未必去做这些事儿。但是你在这个市场里面出来的那些人反而是不一样的。
比如万科的老总王石,他没有什么高学历,他是打拼出来的。所以他对房地产那么了解才会更加真实。
你听那个大学教授,那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因为他并没有实践。他跟大家讲的只是一些理论和道理。但是我们老百姓反而就是听他们的,所以就容易出现问题。
沃尔玛的创始人,肯德基的创始人,包括我们国内的很多他们每一个是靠这个高学历的呢,都不是。
像顺丰快递的老板,从快递员开始,有高学历不是坏事儿,但是你不能就认为高学历就一定能创富。
作者就将这种情况称为绿色木材谬论,也就是人们将一种必要知识的来源错当做另一种来源。
后一种来源,对外行来说更不可测、更难捉摸、更难阐述。
作者说当他第一次从事延伸品交易或过渡性职业时,他做过交易员他专注于汇率,这是他学习多年的领域。
当时作者不得不以外汇教员做事,但这些人对技术性金融工具远没有他那么熟悉,他们的工作仅仅是货币买卖。
记得耶稣基督的故事里就已经提到了兑换银钱的事。从声名显赫的常春藤盟校来到这样的环境中,说实话我有一点儿震惊。你可能认为,专门从事外汇交易的人一定了解经济、地缘政治学、数学、货币的未来走势,以及各国货币的价差,又或者他们会努力研读各类研究院发布的印刷精美的经济学报告。
你可能会联想到戴着领结在周六晚上听歌剧,吃饭时有葡萄酒侍酒师战战兢兢地在一旁服务,周三下午练习探戈,或者说一口标准英语的光鲜的都市金领。可是,你完全错了。
我做这份工作的第一天,因为发现真实的世界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而大为震惊。
外汇交易员最初主要由新泽西/布鲁克林的意大利人构成。这些人大多是市井平民,在银行办公室从事外汇往来业务起家,随着市场扩张的甚至膨胀,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加之货币汇率的自由浮动,他们慢慢成为货币交易商,并在该行业中崭露头角,从而繁荣发达。
不管你有没有学历,都的要实践,与我谈话的第一位专家是一个名叫巴索的人,他穿着手工制作的布莱奥尼西装。
他是世界上最大的瑞士法郎交易商,是他所处时代的传奇——他曾预测到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元大崩溃,并控制了巨额的头寸。
但通过与巴索的简短谈话,我发现他竟然不知道瑞士在地图上的位置,当我意识到他并非交易员中的特例时,我开始害怕我这些年接受的正规教育在我眼前蒸发。
从那一天开始,我停止阅读经济报告。在这个“去知识化”的过程中,有一阵子,我甚至对知识性的东西感到恶心,事实上,我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恢复过来。
九型人格不是说被什么人研究出来,而是2500多年前,中东那些人口碑相传下来的,知识当然需要,但你不去实践,那就没意义,你也不要说自己没上过大学怎么办,那你去实践就可以了。
有钱了,可以去补齐自己的文凭,像王石老先生,60多岁去哈佛补充自己的知识了。
所以,我们大家明白了反脆弱,去强大自己,那你就会不一样,你不能因为很多事情自己很脆弱,觉得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这都和儿孙自有儿孙福一样是一种消极心理,你躲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不管别人怎么样,只要他身上有我需要学习的东西,你去学习就好了,干嘛在乎他的语言,聪明的人不一样,但比较脆弱,而愚笨的人也不一定就笨,因为他有反脆弱极强。
很多人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依然改不了自己脆弱的本质,因为不去实践。
为什么有句话叫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些人就是具有反脆弱的人,因为他们明白在暴风雨来临过后就是彩虹。老祖宗留下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很多人劳其筋骨还能忍受,但磨其心智不能忍受。
经济学家所说的价格与现实不是一回事儿。一个数字可能是另一个数字的函数,但是这个函数太复杂,很难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它们的关系中可能存在可选择性,这是那些不擅长理论阐述的人所深知的东西。
经济学家说的东西要不要听,得听,但你也要去实践才能得出答案。我们要学会从杂音中筛选有用信息,这个需要反脆弱的人,而脆弱的人筛选不出来。
很多人看似挺强的,未必不是最脆弱的,只会说的人还是脆弱的,内心的脆弱最终还是会失败,所以我们要学会反脆弱,去强大自己,有的人看着柔柔弱弱,但内心强大。
这本书太重要了,我们每天一起认真共读书籍,从年初到现在坚持的人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