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琼端发来微信:“又一期结束了,老师,你还续约吗?”意思是问我,老师,你还继续写吗?
续约,非常肯定,毋庸置疑!不管是1期还是2期,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每天更文800字。42天,我做到了!为了奖励自己,我想换一种方式续约:写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断断续续写过。但,能够完整地写下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并把它整理成一篇长文时,那应该只有过一次。
今年春节时,和南韵和谭诗一起共读书籍。她们共读高尔基的《我的大学》。我读的是付立平的《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274页的一本书,10天看完,写了25页笔记。我和南韵挑战成功,而谭诗挑战失败。
之前,和以前的学生共读过《平凡世界》和《红楼梦》。定时定章在共读群里交流。这是一段不敢轻易忘记也不愿意忘记的时光。是他们,给了我勇气和信心。是他们,让我萌生了要和他们一起共读的心愿。
这个心愿,是2020萌发的。因为我知道,阅读经典,可以让人看得见他人的魅力;阅读经典,可以看得见自己的成长;阅读经典,还可以触摸到这个世界古今之脉搏……
可是,我的学生们,大部分不愿意阅读经典。不要说阅读经典,就算是阅读,他们大部分的人每天都不愿意抽出10分钟来阅读。当然,我说的阅读,是阅读一些优质的作品,而不是没有营养的网络小说。
阅读是一种输入,阅读少了,就无法痛快地输出。只是,在和2021届学生共读时,只是涉及到“读”。那,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读和写链接起来呢?那便是读书笔记。
前2期的写作挑战,不做过高的要求,只为养成一种微写作的习惯。而现在,第3期,自然得把读书笔记安排上,在暑假里,只是我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能续约?
读书笔记有很多种,我说的读书笔记自然不只是摘抄。我想采用“摘抄+批注”这种方式,既有输入,又有输出。为了这个,我早就和他们讲过批注阅读的不同的方法,也做过了一些训练。
我甚至想过,要在高二,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带着大家一起做读书笔记,教材就是最好的读本。其实,教书这些年,我最难受的是,大部分的学生对教材爱理不理。可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其实,教材里的经典篇目,妥妥的宝藏!
只是,我怕我胆子不敢大,步子不敢迈得太开,我的“读书笔记”式的课堂教学,只停留在我“想想就好”的路上。但,不试一试,我也不甘心呀?所以,暑假,我即将开始21天写作挑战营第3期:读书笔记。你们,愿意和我一起续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