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和邻居家的楠楠在外面玩,不一会儿传来哭声,出去一看,俩小妞站着面对面哭。一问才知道,两个人抢着当「大姐姐」呢——齐齐说她是大姐姐,楠楠说她才是大姐姐,齐齐一着急就哭了,边哭边强调自己是姐姐,楠楠也大哭。
我抱着齐齐回家,等她哭得差不多,情绪平定些了,就开始和她聊天。
——你觉得你是大姐姐,但楠楠说不是,你一着急,就哭了,是吗?
——对。楠楠不对,我才是大姐姐!
——是的,你是大姐姐。
——那楠楠为什么说她才是大姐姐呢?
——可能因为楠楠也想当大姐姐吧。
——可是我才是大姐姐呀!
——是的,你是大姐姐,因为你比楠楠先来到这个世界。你出生时,楠楠还在她妈妈的肚子里呢。
——我比楠楠先生出来,所以我是大姐姐。
——对,这是事实,没办法改变。就算楠楠说她自己是大姐姐,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那如果让楠楠当一会儿大姐姐,她也不会真的是大姐姐?
——是的。
再后来,齐齐去楼上童童家玩时,站在门口对我说:「妈妈,如果童童想当大姐姐,我就让她当一会儿,反正我比她大,是她的大姐姐。」
我笑着点头,目送她出门,想起了「内心强大」这个词。当齐齐并不确定自己是不是姐姐时,有人和她争抢这个名号,她就着急了。当她明白「姐姐」是以谁先出生来决定,是不能更改的事实,口头上谁当姐姐她便无所谓了。在这件小事上,因为有「谁先出生谁就是姐姐」这个坚定的判断,她可以做到内心强大。
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明白内心强大的根源在哪里,如何才能做到内心强大。我自己是个内心非常不强大的人,外界稍有些风吹草动,就会在我的心里掀起轩然大波,导致情绪的剧烈动荡。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好久,直到2009年,我读到《与孩子划清界限》,了解到可以从童年的经历追溯性格产生的原因。再到2010年,读到《遇见未知的自己》,整晚整晚失眠,找到自己的人生模式,终于弄明白为什么我的内心不够强大——因为我的心里没有一个可以坚守的、我笃定无疑的精神内核。
精神内核,是我自己造的词,大概包含了对自我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等等,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自我的认知,是核心中的核心。
认识自己,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但内心强大的人,至少有一个立足点,知道自己最基本的特质,无论外界风云变幻,这个最基本的精神内核始终坚定地存在,其他的只不过是围绕这个内核向外发散和丰富而已。
每个孩子来到这世间,就是认识自我旅程的开启。从用嘴巴感知手的存在,到尝试改变某种物体的状态,感知自己的力量,都是在认识自我。现代育儿理念普遍强调爱和自由,我想也是基于让孩子充分感知自我——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她觉得自己值得被爱,肯定自己的存在;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她能做出感知自己存在的动作,从中认识自我。
而我的童年呢?当我的自我意识开始萌生时,我的父母却因为担心我会「骄傲」,一次次地否定我对自己的认知:
我站在镜子前梳妆打扮,觉得自己很漂亮时,父母怕我把心思都用在打扮上,便不遗余力地告诉我,你不漂亮,你的脸盘太宽,鼻子不够高,眼睛还不一样大……然后,我就真的以为自己不漂亮。
我考试成绩很好,开心地拿着成绩单回家时,父母怕我以后不再用功,便认真笃定地告诉我,你不聪明,脑子转得不够快,成绩好是因为这次运气好,或者考试前比较努力,下次可就不一定了……然后,我就真的以为自己不聪明,把「笨鸟先飞」当成座右铭。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中学时代最常见的情景就是爸爸在饭桌上损我,从五官到仪态再到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各种批评讽刺,各种不满意。我不是被说得泪水涟涟,就是愤怒地摔筷子走人。
风暴过后,留给我的是深深的困惑——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很美呀,为什么爸妈说我很丑呢?我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呀,为什么他们硬说我笨呢?为什么我明明看到父母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以有我这样的女儿而自豪,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我也是那种外表好、成绩好、性格好的乖乖女,被很多人喜欢和羡慕,在家却被评价得如此不堪?我的感知有问题吗?我自己的感觉都是错的吗?
自我认知建立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阻碍,我便无法在内心深处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内核,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而一直在寻求外界的评价。所有对自己的肯定,皆源自外界。获取长辈的肯定、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都是我感知自己存在的方式。一旦他们的反应不是肯定,我便会第一时间否定自己,陷入深深的自卑和自我厌恶中。
上大学之前,从别人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肯定,还不算太难。可是,上大学后,这种由别人的肯定建立起的内心世界,在渐渐坍塌。武大很好,珞珈很美,但每次提起大学时代,跳入我脑海的关键词就是「迷茫困惑」。齐爸对此很是不解,我自己却知道,大学四年,正是我打破这种自我认知模式的开端。
在小城,我是家长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而到了珞珈山,身边的同学都曾是「别人家的孩子」。她们那么优秀,各有特长,我置身其中,感觉样样不如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何在。后来,找了个才子男朋友,总算有点儿存在感了,哈哈~~~
读到《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这句话时,我的眼泪奔涌而出。
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创建或改变别人对我的评价,从中获取对自己的认知。可是,别人,恰恰是我很难去改变的。而且,即便改变了,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以「别人」为坐标轴的原点,整个坐标系都没有意义。因为「别人」总是在变化,而且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就像很多人的幸福感,都源自「比别人强」,这种幸福感最容易消失和破灭。
曾经有位朋友在我写的描述身在上海的闺密的那篇博客后面评论说:
这次去上海的飞机,看着房产报纸上那醒目的《寻找200万以内的婚房》,突然感慨自己还是有点幸福的。
我回复:
曾经,我很喜欢考试,名列前茅的成绩能让我很自信。渐渐成大后,我发现,靠比较获得的自信并不是真的自信。幸福感也一样,需要从内心深处产生,而不是源于与他人的比较。成长,总会让我们感悟更多。
回想起来,我的内心成长进入快车道,应该是从孕期开始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坐在台灯下看育儿书,学习各种育儿理念,建立自己的育儿观,专注的状态充满能量,母爱随着我所认同的育儿观进驻内心,属于我自己的精神内核似乎也在慢慢成形。
齐齐出生后,我更是进入了自我疗愈状态。因为爸妈过来帮忙,我又重回与父母同住的状态。自从上大学后离开家,已经有十年时间没有和他们朝夕相处了。看他们与齐齐的相处,我总是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不知不觉就追溯到了今日性格的起源,甚至鼓足勇气,揭开旧日伤疤,面对不愿接受的自己。
这个过程,其实是用「再经验疗法」进行的自我疗愈。当我把性格缺陷一样一样摆出来时,那些曾经一触碰到就会痛苦挣扎的心理伤痕渐渐平复,以前不愿面对的性格缺点也慢慢改善。我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再因为这些不完美的存在而彻底否定自己。
心理学认为,只有接纳,才能觉知,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自我提升和成长。这段疗愈过程,为我的2014重生之年打下了基础。
而2014年之所以成为重生之年,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2013年底的MPA备考经历。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晚饭后齐爸都陪着我去图书馆复习,周末更是一大早就冒着寒风去图书馆做真题。那种专注的状态和争分夺秒珍惜时间的感觉特别好,我突然感知到时间的魔力——原来可以这样利用时间啊!
于是,2014年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珍惜时间、善用时间,启动了很多项人生计划,外表改变的同时,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改变——发现自己有能力做到自己想做的事,精神内核进一步丰富和坚定,也便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对世界的认知也同样如此。上大学以前,世界上只有一种评价体系——考试成绩。成绩好就什么都好,成绩不好就什么都不好。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我很清楚自己要追求什么,朝什么方向努力。而一上大学,这种唯一的评价体系突然消失了,我自然就陷入了迷茫。
还有「对」与「错」的认知。以前,我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害怕不被认同。当别人与我观点不一致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错了」?现在,我能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即便遇到不同意见,我也不会马上否定自己。在坚守精神内核的状态下,我接受这个多元的世界,知道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谁高谁低。
这些改变,源自时间的沉淀、经历的历练、阅读的启发、生活的感悟,我思考总结后写下这些文字,记录之余,也希望能有启发作用。
今天的我,依然时不时陷入「被否定、被鄙视」的人生模式,依然行走在自我认知和内心强大的道路上。生命不息,自我认知和内心成长的脚步就不会停止。只不过,清楚方向和方法后,行走起来会轻松一些。
最后,用一段我非常认同的话来结尾吧。每当情绪波动时,我都会想起这段话,调整情绪的效果立竿见影。嘻嘻~~~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的旧伤又被碰触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作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