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的原因,这次长假我决定都待在家。在家宅了两天,我感觉无聊透了,什么也不想做,也睡不着,看手机已经凌晨1点了。于是我发了一条不是那么熟的微信好友(可以说是陌生人)才看得到的朋友圈“有人需要倾述吗?我会是个很好的倾听者。”过了半小时没人回复,我继续刷B站,看极简主义的视频。第二天睡醒后,看到微信好友李存址发的微信:“小景,你好,如果你还愿意当倾听者的话,下午三点我们一起和咖啡好吗?这家的还不错。”下面是一个定位。这家咖啡店我去过一次,氛围我挺喜欢的。
李存址是我第一份工作是遇到的人,那时候公司有一个项目在重庆,公司把我调到重庆,说是三个月就可以回来了,结果待了九个月。李存址是我在重庆遇到的同事,他比我早一个月到重庆,在共事的九个月中,他给我的印象非常好。工作上一丝不苟,热心帮助别人,他帮助别人不是因为对方是什么大人物或者能给他带来什么利益,而是这件事他做得到儿别人需要他,他就做了。他很少跟我说话,但是跟我说话地语气很温柔,他也不像其他同事一样喜欢说脏话。
项目结束后,我不想再待在工地,便辞职了,后来看他朋友圈他好像也辞职了,我们没联系过,没想到他现在和我在同一个城市。我思考了一会儿,回复他“下午三点见。”
以下便是李存址跟我说的事,我问他能把他说的事写下来吗?他说想写就写吧。
首先交代一下李存址的家庭背景,他小时候一直有些自卑,自卑的原因是:他是留守儿童,村里人经常会开他玩笑说他爸妈不要他,久而久之他的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一个被抛弃的人。在他读二年级的时候他妈妈回到村里跟他一起生活,他当然是高兴的,开始和他妈一起生活的时候有一点尴尬和拘谨。他妈是属于有点强势的类型,如果他不听他妈的话,他妈就会威胁他说要出去打工,把他留在老家。他妈妈的话好像证明了村里人说的是真的:自己是可被抛弃的。
小学一到四年级,是在村里的小学上学的,一个班的学生大约也就十来个吧。他的成绩非常好,老师也很喜欢他,慢慢地他开始有一点自信。村里的小学只办到四年级,五年级他们就得转到镇里的小学读书。小镇离村有点远,所以得住宿。
到镇上的小学读书刚开始是兴奋的,但是慢慢地他就发现他有很严重地分离焦虑(当然他那时候不知道这是分离焦虑)宿舍一共有13个人,只有他一个人头一个月是哭哭啼啼每天打电话的,后面虽然不会那么频繁地打电话,但是每周日下午要去学校,他从周日的早上就开始心情不好。
住宿习惯之后,他开始注意周围的环境,那种自卑感又占据了他的内心。他说过最让他在意的一件事是:他那个时候才知道他那些出生在镇上的同学原来每年都过生日的,而他没有过过一次生日(他现在跟我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眶有有些红了,他喝了一口冰水,平复了一下)。这个时候他的成绩还算可以,所以老师还挺喜欢他的(果然成绩是学生的护身符)他的性格又比较腼腆,也不喜欢去拒绝别人,主要是作业经常借给同学抄,所以在同学中人缘也还算好。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他五年级下学期转学到市里读书的时候。前面有交代过他爸在市里打工。转学到市里的时候是他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不平等。班里有五十几个同学,四十几个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十几个是从外省或者从农村来的。人类的本能就是抱团和排外,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是,他在还不能清楚知道班里每个同学名字的时候他就能看出哪些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哪些外地的,他很自然而然地就融入到了外地的这个圈子里。学校里大家不会明晃晃地歧视,但是那种壁垒他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他愤怒,他的数学老师那天可能是心情不好吧,说到升学的事,数学老师说外地的学生可能上不了初中之类,巴拉巴拉最后说了一句“李存址,你听到了吗?”这时候他满脸通红,能感觉到全班同学的目光刷刷地看向他,虽然他是低着头的,但是他能感觉到。当时让他愤怒地原因不是老师歧视外地人,而是为什么全班有十几个外地的,为什么老师就只点名他一个人?这个时候他又开始屈服于他小时候在他心里形成地那个观念:“我,果然是不讨喜的”
在市里读小学的那三个学期,尤其是第一个学期他经常做梦梦到自己回到镇上的那个小学,其实他很后悔转到市里的小学,但是他不敢跟父母提出说想转回镇上的小学。当初他转到市里的小学父母还是花了挺大的劲的,前面也说过他妈妈经常说他不听话就要抛下他到市里去,所以他也不敢跟父母提出自己的要求。那个时候他爸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是鼓励他读课外书,并且会给他钱去买课外书。当时他看了高尔基的《童年》他觉得他和阿廖莎成了朋友,他对阿廖莎产生强烈的共情并且从这个人物的身上获得了力量。从此之后他就拥有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由书籍构成。他自嘲说,书对于他就像酒之于酒鬼,大麻之于瘾君子,电竞游戏之于青少年。
因为初中是属于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所以当时班里这些担心上不了初中的外地孩子升上了初中,而且是同一所初中。简单交代一下这所初中的背景,在当时还是一所不怎么样的公立学校,但是有高中部,周围有很多工厂,流动人口多。
初一的时候班里有七十几名学生,有二十几名是外地或者是本市一些偏远农村的。初一的这段时间是他为数不多的“放纵”时间,他在这个由外地或农村学生组成的圈子里感到了平等,获得了归属感。他们经常聚在一起骑着自行车玩,一起骂那些本地学生和老师。但是他也常常感到迷茫,因为他其实还是想好好学习的,社交分走了大部分的精力,并且他不喜欢他同学随地吐痰、抽烟的习惯。事情的转折发生在初二的午休,他和从小学就很好的朋友在操场玩沙,刚开始只是言语上的开玩笑,后来变成吵架,再后来两人就打了一架,然后就谁也不理采谁。因为他和他朋友的尴尬境地,他也有了理由不和那个圈子的人接触,和他打架的朋友还是一个不错的人,虽然两人绝交了,但是并没有在两人共同的圈子里说他的坏话,孤立他,就是两人再也玩不到一块去了。(他说初三的时候他们和好了,但是再也回不到像以前那么亲密的状态了)他就开始静下心来读书,想象自己是自传体小说的主角,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初一到初三班级的人数从七十几名变成五十几名,每一学期都有人退学,退学大部分是外地的学生,本地的学生也有。他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女同学,两位同学都是他们圈子的并且其中一位是他们班的,他记得是初一下学期的一天那个女同学的发型变成了寸头,因为她把头发卖了。至于为什么要卖头发他和他的朋友都保持了沉默,没去问那名女同学。到初二的时候,那名女同学退学了,由于他那个时候已经没和圈子里的人交往那么密切了,所以也不知道退学的原因。在那名女同学退学后不久就传出了她怀孕的消息,刚开始他是不信的,学校简直就是谣言制造机,什么消息听听就好。后来他实在是抑制不住好奇,就去问了圈子里的人,证实了这个消息是真的。
另一位女同学是隔壁班的,这是初三时候的事,这个女同学在他们班学习成绩非常好,初三的时候就突然不来上学了,那个班的班主任是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就让女同学的同桌去她家劝她回来上学,这位女同学的家是在一片产区,她的同桌不太敢去就叫李存址陪她去。两人经过了工厂来到了一片有点像印度贫民窟的地方,在那一片地方找到了女同学,这位女同学在见到他两的时候还有点不好意思,但她眼里的不好意思稍纵即逝,变成了冷漠和决绝。女同学的同桌问她为什么不来读书,女同学云淡风轻地说“不想读了呗。”两人一来一往在拉锯一人劝她回去读书,一人说她不可能回去。李存址全程没说一句话,他看到这间低矮阴暗地房子,用砖和三合板拼成的床,床上坐着一位穿牛仔短裤的年轻女孩(那女孩是女同学的嫂子),一台电视和DVD播放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东西。最后来劝说女同学的朋友留下一句:“随便你吧,你要毁了自己我也没办法。”就走了。
在当时的李存址看来,这两位女同学以后注定会走上早早嫁人结婚生子,进电子厂三班倒的路,这条路在当时的他看来是很艰难的,因为他们只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而已。
到初三的时候,李存址已经成为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也更受老师的重视,他也能感觉到以前对他怀有歧视的本地同学开始叫他“存址”而不是全名。大人都觉得小孩是纯真的,但其实社会的等级在孩子当中体现的深刻又明显。
当时的中考总分是1050分,李存址考了773分,在他们学校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成绩,放到全市来看只是一个中等的水平吧。填志愿的时候李存址填了本校的高中。他们班最后上高中的只有四五名,这四五名中只有一个是本地学生,其他的都是外地学生。全班总共有五十几名同学,只有十分之一上了高中。外地圈子的朋友绝大部分都进了工厂,一两个去读中专,班级里的本地学生听说有一两个去了县里的高中读,其他的也大部分没有继续读书了。很无语的事是中考前班里又在流传外地学生不能参加中考,即使参加了也不会有高中录取。李存址那时候很焦虑,他说他后来不焦虑的原因是,他打定了主意:如果他考不上高中,他就去死。他告诉我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很震惊,我觉得路有很多条,不一定只能读书。李存址很严肃地说,对他来说,他的路只有一条,他的人生没有其他选择。
上了高中,李存址被分到的班级是普通班,这个班级的学生大部分又是不想读书的,李存址不明白,他是辛辛苦苦,抱着死的决心读书才考上的高中,那些人怎么那么不珍惜。高中的数学对于李存址来说太困难了,不管怎么学,他的数学成绩始终停留在六十几分(总分是150分)高中的年段长是一位带着眼镜的胖子,给人感觉很有严肃和责任。这位段长的特色是每次月考都按照成绩排座位,考完开一次年段大会,并且是会认真写稿的那种。年段里流传着段长的八卦:段长和他老婆离婚的原因是家暴,不过是他老婆家暴他,两人离婚多年后,他和苦追他多年的学生结婚了。
高一的李存址还是一个非常害羞的人,他前面坐着一位非常开朗的女同学,前桌经常转过头跟他讲话,慢慢地他对前桌有了一点朦胧地感觉。当他看到女同学经常玩坐在她前面男同学的头发时,李存址盯着女同学玩头发的手指,李存址觉得自己是个傻子。
李存址跟我说他在恋爱这方面开窍晚的原因是他一开始就拿到了困难的书,失去信心。就像一个小学生拿到了一本《中庸》他怎么可能读得懂,如果他拿到的是《八十天环游地球》,也许他就能早早体会到恋爱的美好了。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卑,他始终觉得自己出身农村配不上女同学,女同学也不可能喜欢他。李存址说他的中学时代一直纠结他的出身,他的过度自卑使他错过了一些美好。
高一的李存址非常非常想文理分班,因为他无法忍受前桌跟她男朋友的甜蜜,前桌还经常转过头来跟他说话,他经常一说两句就脸红,他觉得其他同学应该都知道他的隐秘心事了吧。好消息是他们这一届高一下学期就要文理分班,可以提前一学期分班李存址很高兴,他感觉他回到了初三为中考努力的那段日子。从第一次月考发挥失常到期末考,九门科目,除了数学、英语、物理,其他科李存址都是第一。
高二,李存址被分到了文科九班。他说高二,他十七岁,这是他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个点。首先是他爸爸给他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十点半(他只有星期六晚上才会看电视)他守候在电视机前,那时候推行网络电视(应该是这样叫的吧)要买一个机顶盒才能有很多台,李存址的爸妈没有买机顶盒,所以他家的电视就只能收到四五台,其中一台是CCTV1,他守在电视机前等待《开讲了!》的播出。这一期的嘉宾是五月天的阿信,他听了阿信的演讲,然后用电脑听了五月天的所有专辑,看了五月天参加的所有节目和演唱会视频,他成了一名五迷。五月天对他的爱情观影响很大,按他的话说,虽然他那时候在爱情方面还没有开窍,但是他已经知道怎么面对爱情了。
在高二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挚友:第一位是湖北人,(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就叫他小晖吧)小晖给李存址的第一感觉就是装。在高一的时候,小晖的朋友和李存址在同一个班,中午食堂太挤,李存址会晚半个小时再去。一天中午,教室只剩下李存址一人,专注地看着《意林》小晖站在门口:“同学,请问XX已经走了吗?”李存址抬起头,戴上眼镜,“你再说一遍,我看不清你在说什么?”小晖又问了一遍,李存址回答“不知道”小晖说:“好的,谢谢。”说完就走了。小晖走后,李存址看不下去杂志,他几乎没有遇到过这么和善又礼貌的人,他很想和小晖成为朋友,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口。没想到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小晖和他同一个班,但是,他还是不知道怎么和人家成为朋友。世界上有一种定律叫同性相吸,有一天中午小晖问李存址,怎么才能从学校图书馆借到书啊?李存址看着手上贴着图书馆标志的书回答:“跟图书馆的老师说,你可以当志愿者,就可以了,但是要有两名现任的志愿者向老师推荐才行哦,如果你想的话,我可以帮你推荐,再叫我初中同学也帮你推荐一下,应该就可以了。”小晖特别开心,一连对李存址说了好几个谢谢,李存址也非常开心。之后两人经常讨论看过的书,听过的音乐,喜欢的电影,越来越亲密后,一起讨论对两性、婚恋的看法。小晖经常看外国电影,思想也很西化,在小晖的影响下,他也看了很多外国电影(正经的电影)。
小晖身上很吸引李存址的一点就是他的坦荡,小晖考试从不作弊,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从不伪装,最最重要的是小晖他从不因为自己是外地人而感到自卑。小晖有两件事让李存址印象深刻:一是高二的暑假,每一科的暑假作业是一本60页的练习册,暑假虽然不允许补课了,但还是需要十天回一次学校,老师会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完成的同学坦坦荡荡摊开等老师检查,没完成的同学,借已经检查完的同学的作业。小晖是在每一科老师一进教室,就主动把没完成的作业拿给老师,主动交代他没有完成作业。老师没有罚他。
第二件事是,小晖的高考成绩只上了专科线,他放弃了填志愿,在家待了半年,然后找了一份工作,工作了两年决定读大学,于是花了一年的时间复习,参加高考,虽然成绩还是只能上专科,但这次他没有放弃填志愿,最后填了一所上海的大专。
李存址的第二位挚友我们称呼他为小晨,小晨的外表是可以放在招生广告的那种级别,颜值高就算了,小晨还特别温柔。小晨能和李存址成为朋友是因为他们另一位共同的朋友小路。小路经常和小晨走路回家,高二那年李存址的自行车被偷了,他只好步行上学,因为和小路是朋友就和小路一起走了,和小路一起走自然也和小晨一起走。小路的家是最近的,小晨是第二近,李存址是最远的。小路到家后,有一段路是小晨和李存址一起走的,小晨和李存址聊他的姐姐,他的妹妹,还有他即将出生的弟弟,这件事小晨只告诉李存址。小晨不明白,为什么他爸妈已经四十多岁了还要再生孩子。小晨说李存址身上有一些地方和他很像。在李存址的朋友中,最后只有小晨的高考分数线是上本科的,小晨报的专业是工程造价,现在在一家造价公司上班,工作强度可以算得上是007,从工作到现在已经胖了二十多斤。
李存址的高中总共有五位好朋友,但是重要的是李存址的故事,以后有机会我仔细写写他好朋友的故事吧。
因为有好朋友,李存址对高中还是很怀念的,他甚至每天期待着上学。李存址的班主任是一位中年女子,眉心有一颗痣,但长得并不美。是一位非常和善的老师,她很少发火,每周一的班会课,她会放一些纪录片或者电影、综艺给他们看,或者让他们自己组织一些活动,她经常会给同学们一些建议,她说:“即使以后我们班的人没有考上本科,能去读专科的也一定要去读,任何时候学历都是很重要的,不要急着工作,人生中工作的时间那么多年,推迟三年工作也没什么。”因为她这句话,李存址高考的成绩没有上本科也还是去读了专科。
李存址的故事只说了大概,打字打了太长时间我已经有点累了。我问李存址为什么会想要跟我讲他的事?李存址回答说,我的微信读书和QQ音乐都是用微信登录的,他有关注我的微信读书和QQ音乐,也发现我们两喜欢的公众号是一样的。他觉得我们很多地方很像,所以我可能会想听他讲,有些话他反而更喜欢和陌生的人讲,所谓交浅言深就是这样吧。他已经有两个月没有说话了(除了和同事说)他觉得他心里在积蓄着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知道会将他的意识推到哪里,他特别需要找一个愿意听的人说,说他的感受,他非常感谢我愿意听。其实我也非常感谢他跟我说这些,我一直都觉得每个人活着都不是容易的(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一个人就是一部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