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一本个人成长的书籍,这本书结合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如何实现心理自控,怎样从内心深处产生强大的力量,使抱怨还是勇往直前…。
这本书的作者是斯韦,一共16万字。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告诉我们“关注什么吸引什么”,如果你专注于自己如何获得健康,如何获得财富,如何快乐地生活,那么你的生活将会充满希望。
我们希望生活什么样?就专注去努力,最后一定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生活,这是真的,是可行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我有太多的亲身体验,我就有些后悔对生活的期望值太低了,人活着一定要野心大些,因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对于吸引力法则与生活中的互补定律有异曲同工之处。互补定律是指,在需要、性格、兴趣、气质、能力、特长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如果存在差异,而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又正好成为互补关系,就会相互吸引。
换句话说:我们要学会补足自己的短板,向优秀的人学习,知识可以学习 ,人的优点和习惯也可以学习。
在生活中,不要像土拨鼠一样,年复一年的重复过日子,要赋予生活美好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对未来达成的一种共识。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你想要完成一件事情,你必须首先在内心认识这个事物,然后才能着手去完成它。当你在内心里“看到”一个事物时,你的内在“创造性机制”就会自动把任务承担起来,其完成这项工作的成效要远远胜过你有意识的努力或者“意志力”(可称为“超意志力”)。
“活在未来”这种创建模式非常有效 ,把自己的生活状态变成我们想象的模式,我们就会真切做到这创造的奇迹。
认识自己能够做什么固然重要,但认识自己不能做什么更为重要。
——哈佛大学第22任校长
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优势上,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简单是快乐,放弃是拥有。不为太多的外物所累,人才能感受到轻松,灵魂才有空闲去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
有时阻碍我们前行的不是无知而是恐惧。它让我们踌躇不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
——哈佛著名思想家亨利·戴维·梭罗
要战胜恐惧,只能依靠你自己
恐惧能摧残一个人的意志和生命,它能影响人的胃、伤害人的修养、减少人的生理与精神的活力,进而破坏人的身体健康。它能打破人的希望、消退人的志气,使人的心力衰弱乃至不能创造或从事任何事业。
过度的害怕和病态的恐惧会让我们失去活力,也会降低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严重者会使人的精神发展不健全,出现心理疾病。这就像我们的内分泌腺激素一样,适量的激素会促进人的健康,但是一旦过量,就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有时侯让人备受挫折的就是恐惧,这种感觉真的非常伤人,会让人错失很多机会,我看到好些这样的例子,在孩子身上的实例要多些。
在生活中,那些胆大心细的人活得更成功和幸福。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哈佛教授泰勒·本沙哈尔
幸福是我们的人生目标,也是让我们感到身心愉悦的一种体验。
而快乐幸福是由我们自己掌控 它取决于我们的视角、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心态、你的选择。换一种视角生活,以积极战胜消极,学会“自我帮助”,你会发现你也能很快乐。
1967年夏天,美国跳水运动员乔妮遭遇了改变她人生的一跳——她从跳板上滑倒,等她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全身瘫痪,只剩下脖子可以活动。
几个月以后,她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她借来许多励志方面的书籍,一本一本认真的读了起来。读书对于她来说并不轻松,因为她需要用嘴噙着竹签来翻书页。仅仅是这个动作,就让她尝到了重新开始生活的苦涩。但是她还是坚持读完了很多书籍,思想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看完别人的故事之后,乔妮发现自己并不是最不幸的人,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悲剧发生,有很多像她这样的人,最后走上了别的道路,也可以做得很成功。
看到这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追求幸福的生活,不敢去爱这个世界。
我们都知道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柯达照相机的发明者乔治·伊世曼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7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为养活家人,每天都辛苦工作,疲惫不堪。幼小的伊世曼发誓长大后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为此,伊世曼15岁就开始工作,每次发薪水,他都全部交给母亲。
每看到这些,那些能创造世界奇迹的人,都是被生活毒打过的,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
有时我在想,我不是很深情的人,还停留在自我感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