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阅读的时候常常有一种赞叹不绝的感受,很多话刚好能够对应我当下遇到的问题。而且我觉得这本书是有逻辑有思想的,从一个点切入层层展开,而且每个章节可以对应不同方面的问题,有的是亲密关系,有的是对改变不了的情况的臣服,有的是潜伏在我们内心中焦虑背景声,相当于是本书主旨在很多种具体情境下的应用。虽然一个大我,一个小我的概念好像很玄学,毕竟看不见摸不着,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帮助我们理解的方式,就像有的书说有情绪脑和思维脑一样,我觉得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回想起在没有经历一些事情之前,我看这本书也没看出个什么名堂来,所以也可以理解人们对这本书的褒贬不一。
比如说,在被情绪控制,例如因为长久的屈辱感产生愤怒的时候,或者和其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执,自我防御机制被开启的时候,一味告诉自己“要冷静,要冷静”,其实用处不大。而且压抑自己的情绪,封锁负面情绪的同时也会封锁自己的正面情绪;或者有的人可能会在心中封锁这个人,通过在头脑中贬低这个人来获取自尊,呈现出冷暴力的方法,但这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立,这其实都不好。但这本书说的并不是讲“应该如何”,寻求一个“果”,毕竟如果我想冷静就能冷静的话,生活中也就没那么多烦恼了。这本书说要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让自己的意识保持清醒的状态。保持一种非常冷静和警惕的“临在”状态。这种办法我觉得非常有用。一下子就可以让自己跳出情绪,跳出那个一直在跟我们自己讲过去和未来的烦恼的“思维”。我不用自己跟自己说“不要生气”,而是提醒自己”保持临在“。
这本书里面将我们的思维称为小我,而将我们的意识称为大我。当我们停止思维,保持一种无念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大我就苏醒了。书中将小我描述成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非常恐惧的东西,“需要不断寻找新的事物来认同,以便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小我惧怕死亡和毁灭。我之前有一段时间觉得在人生有限必将死亡的条件下,看不到希望,很苦恼,毕竟这辈子显然做不出些什么大事。但事实上这些声音是我们的思维在告诉我们”你终究会死亡“,但既然已经死亡,那又怎么会害怕死亡呢?思维应该是创造出了在我们死亡后的一段虚假的时间,在那段时间中思维已经不复存在,就像是小我在感到恐惧。作者说的“在你死亡之前死亡——并发现原来根本没有死亡”,或许是说在死亡之前我们就可以进入无念的状态,没有思维的状态。我们活在当下而不是过去和未来,就像我们的事情都是在”当下“完成的。
当然,这一点和阅读历史不同,阅读历史按照当年明月的说法是要明白古人也是一分一秒地活着的。我们陷入对过去和未来的愁苦是没有意义的,但古人是实实在在地活过的,我们应该去体会他们的当下。
作者认为通过保持“临在”状态深入当下可以避免排除紧张焦虑不安和压力。这一点我觉得和心流理论是相通的。当我们保持心流状态的时候,完完全全静心的时候,我们确实不再想着”无法改变的过去“和”实现不了的未来“,也可以获得一种内心的平和和喜悦。这种体验和心流里面强调的是一样的。
作者在说到亲密关系的时候,指出很多时候我们的小我去外界寻求完整感和安全感,通过伴侣找到意义,回到圆满的状态。如作者所说,当我们的伴侣没有满足我们的要求,没有满足我们的小我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被爱情关系所暂时遮盖的自我意识中固有的恐惧、痛苦和缺乏感就会重出水面“。这都是实际的情况。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不同的看待方式的确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本书里面说的向内寻求的方法,我觉得值得一试。
2-28 补充
作者所说的通过自我的意识来避免陷入思维的漩涡其实确有道理。因为在一个层面上的问题,有时并不能用这个层面上的方法去解决,而需要更高一个层面的方法来。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和喜欢的人不得不分开后,情绪出现了问题,感到低落。这时我们难道可以让情绪自己产生快乐来掩盖住低落吗?应该不能。但我们可能得用理性的思维去让我们走出这种情绪,告诉自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如果产生焦虑的来源就是思维呢?用思维去怎么思考应该也走不出去吧。因为思维本身也有壁垒和上限。比如我们每天想着自己总有一天会死亡,这是在思维层面的,情绪不会害怕死亡,而思维创造出了死亡之后的时间。在那段时间中思维感到自己死亡了。那么,我们自己的思维无法说服思维对死亡的恐惧,难道可以自己告诉自己别怕吗?而作者说的是在思维的上层我们还有意识。用意识去解决思维的问题就简单了很多,暂时地停止思维,意识让我们体验当下,直接就从不断自我怀疑的思维中跳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