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8】
持续更新,请关注微信公号 AFoolishPear(微信号:muen_11)
读书笔记01 |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1940年初,《如何阅读一本书》首次出版,立即成为当时的畅销书,高踞全美畅销书排行榜首长达一年多时间。此后,又被不断翻译为其他语言广泛发行。距今已八十年之久,这本书仍被众多人推崇为关于阅读的必备工具书。
在日新月异的阅读环境中,人们的阅读内容、习惯和载体也在发生诸多变化,因而对工具书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对此,为应对读者新的阅读需求,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阅读”的反思以及复杂的阅读艺术等概念更深刻的分析和理解,促成作者在该书首版的三十多年后重新彻底改写,最终以1972年新版问世。
该书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1902—2001)和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1926—2019),假若他们仍存活于世,对在互联网时代关于阅读的技艺肯定有新的洞见。作为一本畅销八十年之久的阅读经典,《如何阅读一本书》依然能为当下的我们在阅读这件事上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宝贵的经验。
之前我也被多次安利过这本书,但一直没有好好安心去阅读。为了新一年在阅读上养成好习惯,近期打算边读边做笔记,也同步分享。
目前我手上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和发行的版本,全书分为4个篇目,共21章。计划每天以章为单位阅读和做笔记,也想通过分享的方式督促自己能按时规律地阅读和总结(也欢迎和期待朋友们的分享和讨论)。
第一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尽管科技的发展,拓宽了现代人对资讯的获取途径,除了书本,收音机、电视、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多元丰富的信息。作者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议题: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答案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从知识(knowledge)是否必然是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决条件这一关系看来,作者认为:“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一种阻碍。
除此之外,媒体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将他人的信息、态度和观点包装,让受众更便捷、高效获取资讯的同时,也让大多数人可以不需面对困难和付出努力,就不经察觉地将经过包装的他人观点装进大脑,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尽管被质疑观点来源的合理性时(比如现在感觉被冒犯想要反驳一样,同感),也能道出个中恰当的见解,但为审慎起见,不禁还得再多问自己一句:我的观点真是我自己经过思考后得出的吗?
关于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作者先后谈及了“主动的阅读”、“阅读的目标”、“阅读就是学习”三方面内容,在我看来这其实回答了关于阅读的三个问题:
1、 阅读就是学习——阅读是什么;
2、 阅读的目标——为什么阅读;
3、 主动的阅读——怎么阅读。
为了更好地归纳总结,我将按照上述1-3的顺序(而不是作者的写作顺序)进行阐述。
(一) 阅读是什么——阅读就是学习
阅读是学习,作者进一步将这种学习细分为指导型学习和自我发现型学习。
指导型学习,又名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型学习,比如听课等。其学习方式主要是阅读和倾听,在老师的帮助下自我发现,从讲解中学习,依教导而行事,而教导以或书写或口头的形式。之所以又称为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型学习,其在于无论老师用尽何种招式,只有学生自己学习和领悟了,才是真正学习到,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最终还得落脚于学生的自我发现。
区别于前者,自我发现型学习就是没有老师指导的学习方式,主要通过阅读自我或世界进行,相较而言,这种学习就需要注入更多的、主动的思考。
作者将 “倾听”和“阅读”这两种学习方式巧妙地比喻为老师的“出席”和“缺席”。对于指导型学习者而言,“倾听”意味着老师的在场和即时反馈。而自我发现型学习者向一本书提出一个问题时,他必须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在书本上寻找答案,锻炼自己作答的能力。所以这也是当我们离开校园进入职场后,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寄希望于老师随时随地的帮助,而要继续阅读和学习阅读的意义之一:在书本中寻找解答,让无数前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
(二) 为什么阅读——阅读的目标
阅读的目标有三:获得资讯、求得理解、以及娱乐。
为资讯而阅读和为理解而阅读,这二者的差异不能以道里计,但之间的界限又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理解二者区别,作者用“记得住”和“解释得了”进行了说明:如果你学到有关这个世界的某种知识,(在与作者相当的理解力水平上),你只运用了自己的记忆力,那获取的仅是讯息而已。如果除了获悉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能从他的话中获得超过自己原有的理解,抑或全新的或更高层次的启发,那就不仅获得了资讯,还增进了理解。这也是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增进读者的理解能力。
作者进一步总结了读者会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的两种情况:
1) 一开始时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即作者某方面的理解力高于读者,或者具备读者并不具有的一些洞见;
2) 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通俗来讲,就是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与作者实现某种相当理解力水平上的沟通交流。举个更为形象的例子,让一般智识的小学生(甚至是大学生)阅读光量子假说、相对论等水平的读物,要达到与爱因斯坦相同的理解力以与其对话,是很有难度的,即使通过相当期限的阅读训练。因此,这种“不相等的理解力”差距是读者通过努力而能够得上的程度,旨在说明读者对读物的选取是有范围限制的。
因此,作者总结道:“简单来说,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学习。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是谁,如何跟他们学习。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能认知阅读艺术的人,就是我们这本书主要关心的对象。(幸运的是)任何一个可以阅读的人,都有能力用这样的方式来阅读。”
(三) 怎么阅读——主动的阅读
“怎么阅读”,也就是探寻阅读的方式。作者认为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
“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主动的阅读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除了思考,还需要运用读者的感觉和想象力。具体而言,它需要调动我们所有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可靠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和省思。
“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这就是阅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