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晋祠
5月20日 星期一 小满
从乔家大院出来,直奔晋祠。
晋祠,为纪念周武王之子唐叔虞而建。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乃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一篇中,用一段“剪桐封弟”的故事,记载了周成王是如何把叔虞封到唐国做诸侯的。
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叔虞到唐国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日后八百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叔虞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就选择了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于是,将国号由“唐”改为“晋”,祠堂改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的历史已有三千年之久,但最早有文字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这样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早在1500年前,晋祠就有相当规模了。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与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祠内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100余座,其中,宋建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的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
关注了晋祠的历史背景和古建筑,晋祠也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园林。而我们也选取重点,主要观赏了其中三绝:圣母殿、难老泉、周柏。
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修葺。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古柏荫森,庄严肃穆,在晋祠古建筑中有“领袖绝伦”之势,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宋代建筑得代表作。
圣母殿中有圣母像和33尊侍女像,是宋代的彩色泥塑。圣母像端庄温厚。侍女像不再冷冰呆板,而是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一颦一笑,挥手投足,给人无限遐想,仿佛听到窃窃私语,仿佛听到清脆的笑声。其中有一唱戏侍女像特别值得被关注。
这位侍女含羞带笑,喜溢眉梢,可是从侧面看去,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一张脸上笑哭并存、悲喜交集,被称之为“双面佳人”,据说梅兰芳大师也受启发甚多。
圣母殿为晋祠一绝,也可以说侍女像为晋祠一绝。
难老泉,也是晋祠一绝。
涓涓长流的难老泉,滋养了一方儿女,也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秀色,李白有诗云:“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这长流不息的泉水,给晋祠带来了很多灵气,也带来了无限生机。祠内上千年的古树20余株,尤其是周柏、隋槐,更加难忘。
周柏,,为西周所植,位于圣母殿左侧,树身斜倚在撑天柏上,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欧阳修诗云:“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可见九百多年前就以古老苍劲著称。至今依然苍翠挺拔,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一起被被誉为“晋祠三绝”。
从踏上山西土地开始,汽车行驶过程中,一直可以看到两边的山脉,太行山、吕梁山,山头几乎是光秃秃的,绿意只是点缀,山西少雨嘛!除了雁门关杨柳青青(跟江南柳树不一样),五台山树木葱茏,其他一派黄土高原景象。
而晋祠,除了山西古建筑群这个共同的艺术,更有山光水色,古木葱郁,虫鸟啼鸣的自然情趣,是黄土高坡上的一“小江南。”语文教材有一篇梁衡的《晋祠》,编排在说明文单元,我更倾向于散文。
在晋祠一游,虽然只有短短的半日,来不及观看它的全貌,我觉得像读了一篇从千年走来的大散文,千年余韵,悠悠不尽。
后记:
本文参考了后来从游客中心拿来的晋祠资料和导游解说。《晋祠》有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四集第13集有侍女像解说,有空补补课。
不过,补课一词,并不是说了就能做到的。去年8月在西藏看露天情景剧《文成公主》,颇为震撼,当时也曾说回来补课电视剧《文成公主》,至今还没补上。
所以,顺其自然吧。当你忘了补课,也许有一天看到这些文字,又重新补课了呢。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