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世上永远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你永远不知道,背后所有的真相。”
我们身处在现实的社会中,难免会被他人评论,也难免有时会去评价他人。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经历,更有自己不同的人生轨迹,所以一个人真正的成熟,就是学会不再轻易评价他人。
以前听过这样一句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你若经我苦,未必有我善。”
你不是别人,怎知别人走过的路是否艰难,又如何能够了解,对方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与创伤,才换来你眼前看到的波澜不惊。。
有人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所谓懂得,既是理解别人,也是理解自己。一个对自己都不理解的人,又如何能够去理解别人呢?
何为慈悲?
我最钦佩的一种善良,便是“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一把伞。”,因为自己曾深陷泥潭,所以明白那是怎样一种困境。而也恰恰因为自己经过不如意的事,却依然愿意在别人面临窘境时,不遗余力的释放自己的善意,帮助别人。由己度人,这便是一种慈悲。
对自己慈悲很难,对别人慈悲更难。
楼下的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下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是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他虽然形容这片场景为吵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悲悯的情怀。
人性都是自私,照顾好自己都已经很难了,谁还有余力去关心别人呢?
事实上,我们总是对别人总是格外挑剔,会将别人的错处无限放大,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似乎世界很轻,而自己却恨不得成为世界的主角和评判者,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这个世界。
而遗憾的是,我们并未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者,也不可能成为这个世界的评判者,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觉得很有挫败感,觉得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错。
那么,要完全屏蔽掉外界的所有声音吗?既不评别人,也不让别人评论自己。
当然不是。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岛,无论是自我的人生修养还是事业成就,我们的进步都需要别人的参与。
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事不可做尽,话不可说尽。”所谓留有余地,这就是一种慈悲。
在生活上,无论是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家人、还是身边相伴的朋友、甚至陌生人,我们都可以尝试理解他们的难处和苦衷,明白他们现在的境况,体谅他们的局限,尽量成人之美。但是如果真的无法做到完全理解,也没有关系。但不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很轻易的就对别人的行为作出结论和评价。
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学会去放彼此一条生路。
所以,不再轻易去评价和过分干预别人的生活方式方法,既是为人的修养和教养,也是对他人最大的一种慈悲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