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神秀听说惠能的禅法讲得很好,很想了解一下。于是神秀派弟子至诚去曹溪一趟,听听惠能怎么讲法。
当至诚来到曹溪,如愿听到了惠能讲法,不知不觉就听入迷了,觉得惠能讲得非常好。
六祖惠能讲法结束后,在课下答疑。至诚说明了自己的来历,说我是神秀那边派过来听你讲课的。
惠能开玩笑说,原来你是“细作”。这里的细作就是奸细的意思。
至诚反驳说我不是奸细,因为倘若我没有说明来历,没有告诉你我是神秀那边派过来的,那我才是奸细;但我既然主动把这事交代了,那我就不是奸细。
这时候,六祖惠能说了一句很值得回味的话:
“烦恼即是菩提,亦复如是。”
这句话可能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大师最早提出来的。
天台宗强调“性具善恶”,所有事情都是互具的,圆融的,善恶是互具的、相互包含的。
我们这大千世界,整个宇宙都是相互包容的,佛也不断性恶,地狱众生也有佛性。
所以天台宗在“性具善恶”的意义上讲“烦恼即是菩提”。
所有的众生,各种各样的生物,同时具有佛的性善,同时也具有地狱恶鬼的性恶。
一个人无法转化因身外的事情而带给自己内在的冲突,无法向外去分享自己内在的和谐和美好,总是在向外面的世界和身边的人,表达和传递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内在冲突,这肯定是一种恶。
人会自己奖励自己,同样也会自己惩罚自己。
通常,那些奖励自己的人,也会惠及到其他人;那种自己惩罚自己的人,常常也会殃及到无辜的人。
这其实才是人间善恶的源头,那些对自己很满意,于是自己通过很多方式来奖励自己,同时惠及到了其他人,这就是善;那些对自己很失望,甚至是憎恶自己的人,于是用各种行为来惩罚自己,这样的惩罚殃及到了别人,这就是恶。
善,就是奖励自己的人,积极向上的人,通常也是向外分享的人;恶,就是惩罚自己的人,负面情绪的人,通常也是向别人索取的人。
所以,善的人,不仅能够惠及到自己的孩子,也惠及到自己的父母;恶的人,不仅殃及到自己的孩子,还祸及到自己的亲人。
愿这个世界上尽是一些自己对自己很满意,经常都在自己奖励自己的人。
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通常只是对自己所得到的利益不满,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不满,对自己身外的各种条件不满。
对自己真正感到满意的人,通常是对自己内在的心智感到满意,对自己的自信自足感到满意,对自己内在的成长,感到满意。
人只从自我的各种利益角度去解读这世界上的事物,永远不会有得到智慧的份儿,得到的只能是对别人和这个世界的不满和抱怨。
佛说:烦恼即菩提。
烦恼是什么?身外的事。
菩提是什么?身体内的事。
烦恼即菩提,把身外的事转化为身体内的事,转化为内在的和谐与成长,转化为生命的美好和升华,这是普通人最起码的善。
反过来说,身外的事物转化成了内在的冲突即恶,负面情绪即恶,损害了自己的生命,即是大恶。
一个人无法转化因身外的事情而带给自己内在的冲突,无法向外去分享自己内在的和谐和美好,总是在向外面的世界和身边的人,表达和传递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内在冲突,这肯定是一种恶。
如果连烦恼都不能及时解决掉,佛,肯定是白学了,行,肯定是白修了。
念再多的经都白搭了,积再多的善行,也被自己消耗殆尽,甚至是负数,每一次负能量在内心的涌动,都是做恶,积攒的都是自己生命的恶业。
烦恼即菩提,每一点烦恼都可以转化为菩提,菩提即成长,成长即喜悦,喜悦即善良。
一草一木都喜悦。
一念悟就是佛,一念迷就是凡夫。
众生和佛的差别就在于此,就这一层窗户纸,你捅破了,那你就是佛了,你没捅破,那你就还是凡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