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取悦症》
一、金句:
1. “取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是具有某种强迫性的上瘾行为。
2. 很多人的痛苦并不是来源于别人的伤害,而是来源于完美的自我期望——这种人想让所有人都满意和喜欢,把别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3. 设法多给自己正面评价、给自己奖励,不把自己的成就感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真正的成就感,永远来自于自己的内心。
二、取悦症可分为3种类型:认知型取悦症、习惯型取悦症、逃避型取悦症。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不同的心理机制→给工作和生活带来高昂成本,影响人格独立和自我进步。
1.认知型取悦症:由三个错误观念引起,分别是:
①逻辑陷阱:“只要我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对我好。如果别人对我不好,那就是我自己不对。”内心的矛盾始终指向自己→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要求特别高→不允许自己表达愤怒→所有愤怒情绪都内化作用到自己身上→都是自己的错;同时对别人也有很大期望,不把自己的需求明确说出来→导致别人无法满足他们的高期望→期望落空,又感到失落、难受、沮丧,甚至愤怒。
②别人的需求永远摆在第一位
有取悦倾向的人像圣人,在人际交往中并不合适,当你一味不求回报付出时,你的动机就会变的可疑。
③为满足别人而牺牲自己
舍己为人的互动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很难成立。
2.习惯型取悦症:把取悦他人当做一种习惯,甚至带有自我强迫性质。
①对自己缺乏客观评价的能力,想通过持续取悦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②取悦他人成为一种习惯,并且上瘾。
3.逃避型取悦症:取悦症的动机是为了逃避
①逃避的对象,包括坏情绪、拒绝、暴力、冷落,逃避自己心中的内疚自责。
②“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不愿意直面矛盾,成为逃避型取悦症患者。
三、21天取悦症改善计划(从3方面调整心态)
1. 去掉头脑里的“应该”,多强调自我意愿和需求
①取悦症患者在脑海中缺乏弹性和余地→总会说“我应该这样、那样”。
②“应该”→替换成“如果我愿意”的句式会好很多,比如“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满足那些[重要的人]对我的要求和期望”、“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在[重要的人]面前保持愉快和乐观”。
2. 懂得并学会拒绝
可采用拖延方法;推脱几次对方就会明白你的态度,而你也不会被别人的要求所控制。
3. 学会自我认可,内化自己的成就感。
①取悦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都来自别人,习惯于否定自己,从不奖励自己。
②要设法多给自己正面评价、给自己奖励,不把自己的成就感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
③真正的成就感,永远来自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