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老片儿,一些记忆,唤起内心最平静的涟漪,《放牛班的春天》带我逆流而上,原来我曾经也有药可救,只是遇人不淑而已。
不知不觉,我已经毕业两年,远离学校的这种感觉真好。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一定会对那时的自己说:谢谢你,亲爱的自己,你已经做的很棒啦,因为你只是个孩子。
我超级迷恋电影里这样一句话: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爱才是果实。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都来自纯净无邪的地方,永远都应该是人间万分疼惜的珍宝。
只是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安稳,在神圣的岗位上诠释着自以为是的定义,我认为这世间唯有“老师和医生”最为重要,医生是身体上的救死扶伤,而老师却是精神甚至是信仰上的救死扶伤。没有全情的投入和百分百的热爱,万不可选择,否则真的是天理难容。
记得那是10岁的样子,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我从河南商丘的某村转学到内蒙古乌海市某区,无需赘述,我非独生子也无背景,父母早出晚归,弟弟年幼无知,根本没人去问问我是否适应新的环境,是否适应新的课程。是的,只有我知道:我在新环境里孤立无援,我害怕上微机课,因为我根本弄不懂那个四四方方的机器到底是怎么玩儿的;我讨厌上体育课,诺大的操场,我却孤零零的一个人,其他同学意犹未尽,我是真真渴望赶紧下课;我更恐惧上英语课,因为我根本不懂,在转学前英语学习是在初中,而转学后英语学习是在三年级,这样小心翼翼的阶段,始于第一节英语老师的一句:What’s your name?我僵硬地站起来,低着头,一言不发,就像杀了人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尸首一样。老师说:又来一个拖班级后腿的差生。全班哄堂大笑,老师狠狠瞪我两眼,感觉好冷。
自此以后,我更害怕上英语课,更恐惧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我每次课上都12分的投入,就怕因为一个词不会读被老师打手心,为此我想到一个好的方法,那就是给每个单词的下面标注汉语拼音,如此,我就可以减少两分的投入,缓解我这紧张的情绪,可是我还是畏惧老师,甚至不敢给她有眼神交流,我以为低着头被叫起来的可能性就会下降很多。只是,有些事情你越不敢面对越逃避,它似乎来的速度就越迅猛,我被老师叫起来读课文,因为紧张,半天没有蹦出一句话,老师着急,下来一看我的书密密麻麻都是汉语拼音,不由分说,拿起书就冲我的脸用起蛮力,第一次被老师打,我不敢哭,因为我不想被其他人同情。下课,收拾书包,回家,没皮没脸的笑,恐父母担心,不消说,更无须向外人道也。
时光荏苒,我已不再是那个上英语课小心翼翼的女生,只是无论是曾经小心翼翼的我还是电影里青春叛逆所谓“池塘底教养院”的孩子们,其内心都住着一个天真无邪的天使,他们热爱一切,只是用错了力气,他们的父母同样爱他们不比爱自己少一点,只是用错了方法。
我的故事讲完了。
想说:人活一世不易,与人与己,莫有分别心。尤其是灵魂的引领者,茫茫荒原,没你不可,只是你的选择就意味着责任,别因为满眼都是孩子,就不那么当回事儿,毕竟每个孩子都是每个家庭最强烈的希冀,不忘初心,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