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触了一下射箭运动,身体僵硬,不得要领,不过在拉弓瞄准时,倒是脑中一直在想一篇中学时的课文,《纪昌学射》,回顾如何先做到“不瞬”。
如何做到"不瞬“,其实就是如何让自己沉寂下来。
第三十四篇,是想到了这个“寂”字。
“寂”是一个上下结构,上半部分表示房舍,下半部分是一个“叔”字,“叔”的本义是“拾取”,看一下古时的字形:
“叔”的字形就像是用手在拾取豆粒。
合起来看,就是房舍之中,只听得见豆粒落地的声音,用以表示安静。
“中原有菽,小民采之”,古时的豆类叫做菽,是五谷之一,滋养了中华文明,以豆类来参与寂静的营造,似乎已经有些禅意了。
更有禅意的是豆类做成的豆腐,曾经被称作“素醍醐”,有素淡之心,而豆腐的成型过程,也颇像是一场修行,黄豆磨浆,点卤成型,是一种神奇的变化,很有百炼人间,顿悟成佛的味道。
静水流深。
人也一样,能安静下来,好像才能与自己走的更近。
人的状态,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打坐,
达摩在少林面壁九年,
王阳明于贵州龙场悟道,
乔布斯在印度参禅修行……
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反而才能实现更好的连接。
有大成。
“寂”的深远,可以万物来集,可以古今相融。
射箭也是一样,先学“不瞬”,后学“视小如大,视微如著”,其实就是学“寂”,就是把控“寂”中的自己。
技艺之外,还可以养性。
中国是素来秉持“天人合一”理念的,艺术上多有传承,比如山水画,就是颇为空灵寂静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是画中有真意,可以长时间来品观。
日本主导的侘寂美学,融入茶道、花道、庭院……渗透对“无”的追求。有一个代表性的龙安寺,龙安寺中有一个石庭,布景其实很像一幅实景的山水画,吸引很多人慕名前来,静静地在台阶上坐一会。
时间飞逝,空间流变。
难得的是一瞬间。
年轻的时候拼命往头脑中地装东西,装着装着,就开始困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总是想追逐,最后到追不动的地步。
最后到茫然。
越是复杂,越难探究到意义所在。
有一种练习,叫做冥想。
其实就是什么都不要想。
尽可能地放空。
也许才能找到自己,与那一个最熟悉又最陌生的个体,聊一句。
还有个说法,叫“发呆”。
其实“呆”何尝不是一种美妙体验,就在那一小会功夫,思接千载,心鹜八极。
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关心在一室之内。不要让豆粒掉落了。
点一把火,煮一锅豆子,感受一下寂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