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的复盘
作者贾老师养育了2个孩子,都非常优秀,特别是儿子,从一个班级倒数,甚至已经被学校劝退的学渣逆袭成成学霸,考取了双一流重点大学。
贾老师在这本书里,非常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把它总结了2个方面,一是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二是父母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如果满嘴带着质问和埋怨,可能孩子就会产生防备心里,内心产生更多的是对抗,所以这个时候她们很难听的进去我们的道理,慢慢地就会减少和我们的沟通,回避和我们的沟通。作者讲述了自己以前总是认为,对于孩子的错误不能心慈手软,更不能妥协退让,不然孩子会更加肆无忌惮,越来越不像话,所以对于孩子是有错必纠,不留情面,上纲上线,本来目的是想让孩子长记性、接受教训,但是结果确事与愿违,孩子犯的错误越来越多,甚至一种错误反复地犯,而且和他越来越对立。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每次被妈妈批评后,再做错事,我都会想办法隐瞒,怕我妈发现,妈妈以为我变得越来越听话了,实际是我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第一是共情。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占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她的情绪,正如《小王子》中的一句经典的话,“所有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特别希望能够被父母理解,因为被人理解,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当我们做了父母,似乎就忘记了这一点,我们经常会用一个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所以在我们与孩子交流的时候,第一步做的是共情,让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安全的氛围,氛围安全了,孩子才愿意并能够真正的听你在讲什么。比如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不要说,看你平时不好好学习,没考好吧。我们可以选择说妈妈知道你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心里是非常难过的,妈妈也想帮你一起提高成绩,让我们一起想想下学期我们怎么规划,能够考到你的目标那?直播前的家长们,如果你是孩子,你愿意那种沟通方式那?共情不仅可以拉近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可以给孩子带来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第二是尊重,法国作家纪伯伦曾说过一段话,“你们的孩子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借助你们来到这个世界完成自己的使命。”每个花子都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她参与选择,因为选择了就要承担责任,其实这也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过程。但是因为我们太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到孩子,所以我们会想方设法的帮孩子安排一切,其实我们并没有听过孩子内心的声音,也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很多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安排什么,就干什么,甚至已经上了大学,都不知道自己理想和目标,所以当我们想说“假期,妈妈给你报了奥数班”的时候,不妨变成“妈妈觉得学习奥数不错,但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第三个原则是信任。“父母是孩子最信得过得人,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往往能左右孩子的成长轨迹”。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谁最希望你变得优秀,无容置疑,一定是我们的父母。但是有时候确实也是父母对我们自信心打击最大。比如我们很多人从小就有一个别人家孩子的阴影,做什么都会被比较。甚至有些父母真的是最扎心的话说。作者做咨询的时候听过很多类似的话,“我这辈子最遗憾的事就是胜利这个不长进的儿子”。大家想想如果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还有努力的动力吗?一定会怀疑自己,甚至自暴自弃。“要使一个倒下的人站起来,首先就要给予他能够站起来的信心”当你想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的时候”,不妨改成“你是我的孩子,妈妈最了解你,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