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那夜的春雷响,低沉的雷声,听似遥远,却声声入耳,响得恰逢其实,恰如其分。不仅响彻云霄,更是响入熟睡人儿的梦里,唤醒大地春回、万物勃勃,伴着美梦连连、呓语轻柔。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接连一周的春雨,滋润着万物生机盎然,洗刷着青山黄绿分明。你看!连房前屋后的艾草也都长得更加的肥美诱人了,连日雨水的冲洗,草色青翠欲滴,入眼迷离。
三月,突发的疫情,虽已不再措手不及,但总是让人心急,这新冠从2020年春节至今反反复复、多点散发也有2年了,人们在心里叫苦“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亦在心里祈祷:早日天下无疫、国泰民安!
玲姐的玫瑰农庄果断地暂停对外营业,闭门谢客。农庄的大门时关了,但是关不住玲姐的心。总能在绝处逢生的玲姐,这回又有好主意了。医务人员忙防疫,她不能披褂“前线”,但可以煮烤幕后。
将员工召集起来,她先烤了一批的玫瑰馅饼去慰问医疗一线的抗疫英雄,紧接着倾尽全力做义卖,花饼的食材全部用完,她共义卖了鲜花饼2800多个,她说义卖的钱将捐献用于防疫,这也算是为防疫略尽绵薄之力。
之前在岩溪工作就认识玲姐了,做事干脆利落,执行力很强,忙个不停(不是在忙,就是在忙的路上)。因此,人送外号“闲不住”。花饼食材用完,自然得再寻思些事情。
看到农庄里随处可见,嫩绿诱人的艾草,玲姐又有主意了,何不就地取材,制作艾草粿。行事如风火的玲姐,说干就干。于是,很快第一屉艾草粿就新鲜出炉了,随之挂上了她的朋友圈,取名“春天的味道”。
好一个春天的味道!想想,我也曾采摘过“春天的味道”,也即将追随它而去。记得小时候,我奶奶也会在清明前做艾草粿,鼠曲粿则要早一个月,我总会跟着去还未春耕的稻田里摘鼠曲草,稻田里的鼠曲草是肥嫩的,掐尾四五叶,艾草则就好长,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的草丛,整把的割回家,去除杂草再做处理。要是在清明时做,即叫做“清明粿”,用于祭拜先人。
我跟玲姐开玩笑说,人家是闻风而动,我是“刷圈”而来。
那日下雨,我如约而至。小蔡也早已准备好,等着我了。小蔡是负责“取材”的,我将要跟着她去割取新鲜的艾草。出发前,细心周到的小蔡,把我从头到脚,全副武装了一遍:头戴竹斗笠,身披雨衣,脚踩雨靴。穿上雨靴,我恨不得跑到雨中,找几个小水洼蹦跳两下,童年穿上新雨靴踩水洼地的画面跃然出现,但最终我还是按捺住心中的冲动,保持了成年人该有的矜持。
武装完毕,我和小蔡两个一个提一个箩筐出了门,走进雨中,心里面感觉煞有介事的,挺像那么一回事,暗自打油诗:村姑喜艾粿,采艾春雨里。
绿油油的艾草,挂满了水珠。我还来不及看清“晶莹剔透”,小蔡就挥动了手中的镰刀,毫不犹豫地割了起来,看得出来她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不一会儿,一筐艾草满了。我也拍到了想要的画面,小蔡怕我淋雨,让我先把艾草送回去。
回到屋里,一股香气扑鼻,厨房在炒花生,我赶紧放下那筐艾草,跑去探究竟。一粒粒的花生,色泽已变金黄,随着厨师铁勺的炒动,在铁锅里来回颠簸,“色香味俱全”真想吃上一颗,凑足了这词语。 厨师说,实际上这个时候的花生并不脆,要放凉了口感才酥脆。有点嘴馋,有点小失落(此处请自行想象,捂脸的小表情)。
玲姐已经开始清洗艾草了,她一边挑出杂草,一边将去除老叶、黄叶的艾草放入水池里,戴着口罩,埋头苦干的样子,我唯一看见的是那双放着光芒的眼睛。
看见我过来了,她说,经过一段时间的雨水冲刷,草里基本没带什么尘土,就是杂草、老叶子烂叶子要挑拣干净。人间草木,这才是真正的、绿色的食材。洗净艾草后,开始熬煮,第一遍先将洗净的的艾草放入清水中,直至水沸了,捞起放入冷水里浸泡,这个是为了焯掉苦水,浸泡过的艾草再次冷水煮烂,用破壁机打汁,一锅绿如翡翠的艾草汁制作出来了。
用大盆装上事前碾好的糯米粉,慢慢地的往盆里加入艾草汁,边搅拌,边揉粉团,根据粉团的干湿情况加艾草汁,本只是旁观的我,充当了帮手,在玲姐揉粉团的时候帮忙添加艾草汁,简单地事情,却有了参与其中的快乐。
粉团揉好了,大厨也端来了由他负责制作的花生芝麻馅,现在万事具备,就差粿叶了,也就是用来托装艾粿的叶子,一般是用香蕉叶裁剪成椭圆形,柚子叶也可以,免裁剪更简便。
刚要出门去寻找小蔡,就遇上了她推着满满一车的香蕉叶,开心地归来,贴心的她说,你在里面忙,我就自己去摘蕉叶了,我有拍了视频,一会儿发给你。谢过她,我们一起进了农庄的院子里,雨棚下,玲姐九十一高龄的奶奶已经拿着剪刀在等了,等着裁剪这些香蕉叶。
听玲姐说,奶奶可是裁剪高手。因为人手不够,奶奶执意要帮忙,结果她裁剪出来的粿叶,比其他人裁的形状都好,而且裁剪速度又快。
奶奶坐上了一把靠背椅子,用空箩筐给自己搭了个工作台,拿起一整柄的香蕉叶,剪刀顺着香蕉叶柄往前滑推,香蕉叶的一边整边给裁下来放在工作台上,然后是裁另外一边,如此反复裁了几柄香蕉叶,小工作台上已经叠满了叶子。
看着奶奶裁剪叶子的过程,是发现奶奶有“二巧”的过程,也是发现生活智慧的过程。奶奶拿奶奶拿起一片失去叶柄支撑柔软的长达一米的香蕉叶子,两个对折,剪成四块,开始裁剪椭圆形粿叶。我好奇于在没有模具的情况下,奶奶是如何将叶子剪成椭圆形的,而奶奶就只靠一把剪刀,一双手,完全凭感觉裁剪。在我的注视下一张椭圆形的粿叶就在她那双皱纹婆娑,关节显象的十指运筹帷幄中形成了,奶奶有“二巧”,此为一巧--手巧;然后,奶奶数了五块大概长方形的叶子,取一边对齐叠放,再拿起刚裁剪成的第一片粿叶,叠放在那叠叶子上,以此为模板,沿边裁剪叶子,此为二巧,心巧也。
崇拜完奶奶的巧手,回到了制作房里,玲姐已经包上粿了。她从大粉团上揪取一小髻的粉团,先放小克数电子称上过称,过称是为了做出来的艾粿大小一致,过完称的小粉团拿在手里揉搓均匀,像个绿色的汤圆,在绿汤圆上找个点,用拇指压一个“凹洞”,舀一勺花生芝麻馅倒入“凹洞”里,然后将“凹洞”糅合起来,左右手掌握成空心掌,双手反复上下对扣,直至包过馅的粿团表面光滑、形状扁圆,取一片椭圆的粿叶,将粿团放上。在整个包馅搓圆的过程中,手上要沾花生油,去除糯米的黏性,使手与团子的接触是光滑的,这样蒸熟的粿也不会粘在叶子上。
两屉一批的艾粿已经放在了柴火灶的蒸锅上了,15分钟的时间粿就蒸熟了。这回我真顾不得矜持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上一口“春天的味道”,等笼屉的热气一散,便抢先下手了,烫手的粿,散发着艾草的清香。咬上一口,是糯米的软弹Q绵,花生和芝麻的香味也随之爆冲出,细嚼慢咽间,艾草清香化解了花生与芝麻浓郁,花生与芝麻的热烈搅动了艾草的含蓄,这是我今日尝到的“春天的味道”。
春天的味道是什么样的?食者万千,各尝不同。
想起汪曾祺老先生在《四方食事》里写到: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事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