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上大学时,从宿舍到食堂是一条水泥路,水泥路用来行车,确实非常方便,但如果步行在上面,就只剩下单调,在单调的路上日复一日的行走,这样的生活也会乏味起来。幸好水泥路的两边各有一行整齐的梧桐树,这种树生长快,易成活,好管理,有着庞大的树冠和漂亮的身姿,是很多地方用来绿化的首选树种。我们上学的时候,这些梧桐树每个都有碗口粗细,两边的数枝交织在一起,刚好覆盖了整个道路,下小雨的时候,去食堂不需要打伞,夏天时,两边的操场上泛着火辣辣的太阳光,走在梧桐树遮起的林荫道上,有说不出的惬意,白天遮阳,晚上,这条林荫道却是散步的好去处,约上几个学友边走边聊,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教室,宿舍,食堂,那时的大学生活基本上也是三点一线,但是,在这条线上,因为有了这条林荫道,到也增添了几分浪漫。
有一次,去西安一所大学看望同学,立刻被学校里的树所吸引,学校前院的雪松不是成行,而是成片,成了树林,一座座古色朴实的小楼坐落在树林之中,石子铺就的小路在树林里迂回穿梭,两边的石凳上有三三两两的学生,或读书,或谈笑,或闭目沉思,这一切,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使人念念不忘,留恋不已,多么希望自己也能久久地徜徉于这样的树林之间,这样美丽的校园。电视上,看到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世界级名校里到处都是幽静的树林,碧绿的草坪,蜿蜒曲折的小河,古色古香的教学楼随意摆布,这里一座,那里一座,青藤顺着墙壁爬了上去,整个房子都成了自然的一部分,百年名校一点都不显得奢华,可是,在质朴中,你感到亲切,你还不得不对它肃然起敬。
不知道什么时候,树从校园里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宽大的草坪,漂亮的广场,还有一些需要花工细心照料的娇弱的名花贵草。也许,因为树太普通了,和雄伟豪华的教学楼、办公楼不宜排布在一起,还有就是树的高枝粗干很容易遮住人们的眼光,使人看不到花岗岩装饰的门厅,看不到造型花哨的路灯,看不到不锈钢做成的栏杆,于是,也就舍去不用了。
可是,没有树的校园还是校园吗?
没有树的校园还是校园吗?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很幼稚,但是,在我的心头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梦想,学校应该是一个长满树的地方,代表一个校园的不是楼房有多么高大,装饰有多么豪华,建筑材料有多么考究,如果除了豪华的建筑以外没有树,或者树少得可怜,这样的学校还是显得有点单薄,就缺少了几分随和和厚重,给人感觉充满了太多的商业气息。树是一个学校的记事碑,校园里如果大树参天,那些大树本身就是学校的历史,走过长长的时空隧道,今天的学子们和这些大树有缘相聚,一所学校的文化传承就在这一刻得以实现,这所学校也就深厚起来。
遗憾的是校园里的树却越来越少了,从大学到中小学,从东部到西部,在翻天覆地的学校建设中,在学校日益现代化的时候,我们却忘记了树,忘记了在校园里给树留一方位置,于是除了空空的建筑,整个校园一无所有。穿行在建筑的丛林里,周围除了冰冷还是冰冷,现代建筑看起来非常奢华,这种美却让人难以亲近,难以与之融合。树是随和的,和树在一起你不会感到什么压力,就像一位老朋友,你觉得很亲切,很随意,很熟悉,于是和它融为一体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没有树的校园就丢失了那种浓郁的、厚重的、使人肃然起敬的氛围,也失去了那种随和的、自然的、使人亲切的感觉,在这样的校园里,总感觉到自己是个观众,像个游客,心灵找不到可以驻足的地方,老是觉得浮躁与不安。
在学者熊培云的眼中,故乡的大树被挖掉进城,意味着故乡的“沦陷”,因为古树是土地的灵魂,是一个村庄的灵魂,也是游子们魂牵梦绕的所在。那么,没有树的校园何尝不是一种“沦陷”,一种“伪现代化”的沦陷,过度追捧人工之力,热衷于金钱堆起的奢华建筑,忽视与自然的和谐与亲近。没有树的校园是浅薄的,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远离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