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还有十天过年了,心里顿时五味杂陈。相比那些一听过年就欢天喜地、手舞足蹈的人,我的反应好似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难道年龄越大,越不喜欢过年吗?
还记得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能放假了,放假就能天天睡懒觉,日日在家里玩了。虽然不一定有新衣服穿,但一定有糖果吃。还有看大门的谭大爷,每年都会送给我一个灯笼。那时候的灯笼都是纸糊的,很简易,里面可以插上蜡烛,这些灯笼的结局无一例外,都被我不小心手一抖,烧了。记得有一次,新到手的灯笼还没热乎过来,就被我不小心烧了,让我很是心疼了一阵子。但是灯笼在黑暗中燃烧时那团迅猛的火焰,却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中,无法抹去。
后来渐渐长大,成为青年,好像就没有那么期盼过年了,因为过年意味着要和朋友分开,好久都见不到面,毕竟在那个时候,电话都是奢侈品,不像现在有微信,可以视频。其实就算当时可以视频,按照我当时的性格,也抵不过面对面真正零距离的接触更能填补我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如果说青年时代心里对过年还不怎么排斥,毕竟过年有烦恼,也有快乐,比如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可以看小说,可以追剧。那么到了中年,对于过年这件事,除了可以暂停一下手头的工作,从而暂停一下工作上的烦恼,便再也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了。
小时候盼着过年能有新衣服,因为新衣服需要大人给买,可是现在,自己领工资,衣服随时想买就买,一点盼头也没有。而且工资可以自由支配后,给自己买新衣服的念头反而没有那么强烈了,因为首先想到的是老人和孩子。拥有了责任感大概也是一个人长大成熟的标志吧。长大以前,可以毫无顾忌地一心只考虑自己,长大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考虑一下后果,因为长大后的我已经不再只是我,而是背后背负了好几个家庭。
长大以后,过年就意味着过关。该走访的亲朋好友有哪些,每家每户需要准备哪些节礼,谁家有小孩,该给多少压岁钱……就连平日里并不常走动的亲朋,过年也必须“意思”一下,你来我往,笑得脸都僵了,转身却都立刻卸下脸上的面具。小时候,经常看到父母为了这些事,在昏黄的灯光下商量到很晚,那时候并不理解他们的无奈和叹息,现在这些事情加诸到自己身上,才渐渐理解了成年人的不易。
特别是对于我来说,从小我就社恐,最害怕的就是去别人家里拜年,因为不知道说什么,我最不会说话了,这是我的短板,而且我还不认人,见过一面的人,我基本记不住,有一些几过几面的人,长久未见,我也都不认识了,经常弄得自己很尴尬。越是如此,我越怕见人,可是过年就是要出来见人的,我只能一年一年逼着自己成长。
还好,在我的努力下,我见人的功力有所见长,新的一年,希望自己可以继续努力,将来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为了迎合他人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