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春节了,在外漂泊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家乡。想吃妈妈做的菜了,父母挖的竹笋,妈妈养的鸡,鸭!还有一道家乡特有的西施豆腐!
说起这道菜,这个名字我还是到北方之后才知道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同行在老乡家一起聚会,作东大姐端上来这道菜。我旁边的北方小妹跟我说,你们家乡的这道西施豆腐特别好吃。
"啊?"我当时有点蒙,我不知道这道菜是这么有名。
"你难道不知道这道菜的名字?″她有点惊讶!不可置信地看着我。
是的,我根本没有去特别留意叫什么,光顾着吃了。这道菜是我们过年时家家户户做的一道菜。
每年过年,母亲会做这道西施豆腐放桌子中间。这是西施故乡特有的一道团圆菜。
食材:豆腐,地瓜粉,鸡汤(鸭汤),猪血,鸡鸭肠,鲜竹笋,肉末,鸡蛋,香菇,黑木耳。
这道菜的特色是晶莹剔透。
只有妈妈做出来的菜才特别香,我自己也尝试着做过这道菜。我做出来却是果冻豆腐。(偷笑!)
西施豆腐,有一个古典。西施在家乡时,过的并不富裕。到了过年时,家里没有什么吃的。自己家种的豆,做成豆腐。父母在山上挖的竹笋,自己养的鸡鸭猪。这些大部分都卖了出去补贴家用,只留下一点自食。
西施就用这些食料,做了一大盆,全家人分享。
故乡的人们为了纪念西施,就一直传了下来。每年我们过年家家户户这道菜是必须上桌的。
还有一个传说:
乾隆皇帝游江南时,与宠臣刘墉一起微服私访来到诸暨,两人尽心游阮,信步来到苎萝山脚小村,只见农舍已炊烟袅袅,方觉肚中饥饿,在一农家用餐,享用“西施豆腐”后,不禁击桌连声称妙,闻其菜名,“好一个西施豆腐”,脱口而赞。
除了过年,这道菜是我们那里红白喜事必上的第一道菜。谁家有事,宴请宾客。也是传统保留下来的一道菜。
其中的地瓜粉,做工特别费劲。曾经见过我妈妈做的地瓜粉,把地瓜洗干净,刨成丝在水里泡二天。
用一块大的纱布包起来,使劲的揉,把汁挤出来。反反复复,挤成渣为止,在水里沉淀一天,到了第三天,倒了桶里的水。露出一层雪白的沉淀粉。
这粉细腻光滑柔韧,手去摸它像丝绸一样特别舒服。从桶里挖出来,在一个竹篾片上晒干,收藏起来。用时才拿出来。
这道菜里竹笋!
江南的竹林,养育了多少儿女。一到冬天上竹林挖竹笋,是大山里的人们最大的乐趣!有一年正月里我曾经跟着妈妈去挖过竹笋,可惜我一颗也没有挖到。
走过田野,爬上高山来到竹林。写了一首打油诗!哈!
挖竹笋
山高泥泞崎岖路,
千疮百孔满整山。
远看竹林绿葱葱,
脚踏松土量冬笋。
汝拿锄来准开土,
手上六包无见笋。
忽视土中一黄须,
惊呼吾来拍一照。
手摸口袋无手机,
忙返原路找寻它。
虚惊一场!
挖了一午得一颗,
欢喜回家做鲜吃。
娱乐正月!
挖竹笋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有的时候一天挖下来也找不到一颗竹笋。当然我的父母家人们都是很会挖的,凭着勤快,手上的锄头不停地翻土。
就像帽子戏法一样,竹笋在他们手中一颗颗地变了出来。惊喜!不是因为竹笋好吃,是那份来之不易。
西施豆腐怎么做?
我是这么做的,先把食材准备好。竹笋,肉切成末。豆腐,猪血(鸡血,鸭血)切成小块丁,鸡汤(鸭汤)放在一边。鸡肠,香菇,黑木耳,切丁,葱花切完,鸡蛋搅拌成糊状。地瓜粉给它冲化开成水状!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鸡杀鸭,蒸熟之后的高汤,就可以利用起来!营养价值高,而不浪费。)
热锅用猪油,先把竹笋,肉,猪血,鸡肠,香菇,黑木耳,爆炒出香味,放入二大碗水,放入鸡汤(鸭汤),等煮开了。放入豆腐丁,放盐,酱油(记得一定要放酱油哦。)盖上锅盖,等待煮开了。
煮开了之后,鸡蛋糊慢慢冲下锅,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放化开了的地瓜粉水,慢慢地往锅里倒,边倒边搅拌。(记得一定要搅拌哦!)我就闹过笑话。忘记搅拌了。就变成了果冻豆腐!
在火中,一锅西施豆腐慢慢地凝固而成。起锅前撒上葱花。色泽红润,晶莹剔透的西施豆腐就出锅了。
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餐桌,拿一个大勺,给每人添一小碗,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