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读后感
最近在教学除法竖式计算,课堂进度较慢,每节课都好像有些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不由的心中有些烦闷,恰好翻到一本以前读过的《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
又一次读完之后我个人觉得作者以简练、直白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理想课堂的美好蓝图。诚然,现在的教育已不是当年一支粉笔两袖清风,网络资源的共享已成为趋势,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渠道也变得非常广泛,这些变化也为我们的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实的课堂上有时候很无奈,想要素质教育又要抓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得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成绩不得不简单粗暴、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这些顽疾未从根本上得到有效医治。
一、现在的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课堂呢?
读完本书,结合我个人的理解: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今天学生和未来更多的学生,我们需要快乐的课堂,需要生活的课堂,需要教学做合一的课堂,需要学生今天向往和明天留恋的课堂,需要有助于学生终身成长、发展和不断提升、进步的课堂……这样理想的课堂,但是这么多的理想课堂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老师,我在读完全书之后,我总认为现在的数学课堂需要的是实现高效率教学。
所谓高效率教学,就是教师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个目标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我本人毫不例外。但是由于学生的先天天赋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所以,对于每位教师而言,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只有实现了高效率的教学,学生才能高效率学习。
二、高效课堂的真谛
在传统的意识中,高效课堂就是精讲多练,学生的学会率就是高效课堂的硬指标。那我想,如果以这个指标来衡量教师的课堂是否高效恐怕有些不合适。高效课堂的形成不是单方面的,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必须由以下几个因素:
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上课才能得心应手。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就如同一个高明的导演,如何调配演员,活化剧本是导演的本职工作。最为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包含有那些内容?它在本册教材中有什么作用?这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中的前后知识联系是什么?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教师只有对这些了如指掌才能在课堂上掌握教学的尺度,对学生的学习才能心中有数。
备好学生,才能优化教学。
有了好的剧本,导演也对剧本烂熟于胸,但如果演员经常在状态之外,那么演出的效果一定不会多好。所以教师必须提前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从哪里引入才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习。这样无痕的引导才是大家之风。
精准提问,才能问出高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巧问,愚者笨问。”其实不难理解,恰当的时机,恰当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数学教师一定要在引课提问时目标明确;设置情景问题时让学生能抓住新知;探究新知时的问题要对学生有醍醐灌顶的作用;在练习问题时富有启发和开阔思路的作用。
化繁为简,进而化简为精。
北师大版教材注重情境的创设,其目的是喜迎学生注意力,在生活中学习。但是数学知识有其继承性和逻辑性,有些东西并不是一两个情境能解释清楚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提炼出本节课的本质知识,再结合课本内容,优化情境,完成重难点的突破,在后面的巩固练习时才让学生回顾情境图,再从中发现。这样学生的认识会更深刻。还有就是人教版擅长的概念教学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已全部弱化,这样是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也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根基不稳,所有的知识点都是摇摇晃晃。为了克服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补一补计算法则、简单概念、基本关系式,让学生在应用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只有合作学习,才能共同进步。
未央区引进了EEPO有效教学理念,我作为第二批实验教师也是受益匪浅,有了这样的形式,教师就更要思考合作的形式、人员的调配、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开放程度、学生的预设等等,更好的把学生融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学中不断发展自我,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其实这么多的感受都是个人所见,真正理想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学生能从学习中体验到一种成长的喜悦和幸福! 我会为之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