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生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之后,一方面是由于政治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精力原因,他开始逐渐放慢自己的政治生涯,转而开始研究起儒道,讲起学问来了。如此,毫无疑问的,凭藉先生这些年来所积累的声望和他本身所具有的学识,不多会儿,他便收到了许多前来拜师的学生,讲学已经大有规模。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在他的讲学之中,学生们很少听见真正的阳明最最著名的理论,无论是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都是如此。却时不时就听见一些朱熹阵营的话语,比如王阳明学派本应较为反对的存天理灭人欲,甚至在有时候,先生甚至会闭门谢客,让前来求学的朋友学生自己去孔孟大道中悟出道理来,自己则不愿吐露一分一毫。这是为什么呢?
恐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王阳明先生对于自己讲学受教的方式,依旧有着许多忧虑。
如果一个人要传授给另一个人道理,他可以利用是最简单的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将这个道理讲出来,讲给受教的那个人听了,这一点应该没有任何好疑惑的。也因此,就算在王阳明时代,这种一个人讲另一个人听的教学方式也大受推崇和实行,成为了主流的教学方式。但是,王阳明的道却又与普通的学问有所不同:他所讲述的内容,可是知行合一和心即理啊!而如果一个人所讲述的内容事关事物的最最本质,也是关内修和外侧的双向循环,那么这时候还采用一个人讲一个人听的方式,便大有可能出现巨大的问题了:试想王阳明和学生坐在一起并直接对学生讲授知行合一,那么这节课听完之后,这名学生可能真的就明白知行合一的所有内部逻辑了,但这够吗?这远远不够,因为此时的知行合一可以说依旧停留在知的层面,远远没有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了。是的,对于王阳明的需要完全以实践结合起来的道理,如果仅仅只是坐下来空想空谈,则大有可能成为一种形而上的学问随之脱离了其发明的初衷和本质。
为此,王阳明这才不直接将自己心中的所有道理以论道的方式讲出来,反而选择通过一点点的点悟和一点点的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研读孔孟的学说甚至朱熹的学说,然后在实践中印证这些学说的对与错,人在世上磨,最终自己达到一种自我内外贯通的真正活出来的姿态,这才达到了讲学的目的。
但,每个人的悟性都是极其有限的,采用点悟渐修,的的确确能够让所有真正自己悟到了道理的人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但也让大部分本来能够能够一撇大道的真面目的人错失了这样的机会,实则无论从结果还是成效上都并不是那么高明的学习方法。并不利于所谓传道,可是,如果这个方法并不特别有效,又有哪种方法才有效呢?
似乎并没有多少,一切的一切还是因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特殊的大道,这所谓知行合一以及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大道,让王阳明的学问不可能通过讲学讲出来,但王阳明又不可能营造出像他自己经历过的顿悟的环境。也许,这才是王阳明作为一代儒学大师,和传承中华文明上下几千年心火的圣贤所最最忧虑的事物:他的心中有光,有那颗活泼泼的仁心,也有十足的能力将这颗仁心外推,他却不能通过极其迅速的方法,将他的思想大肆传播和推广(当然,话不能说太死,虽说不能直接让学生们领悟到那种状态,但王阳明留下来的各种点击,还是在一方面细分了孔孟大道,另一方面提供给了后人一个致良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