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看了路遥写的《人生》,看完唯有感慨,这真是一部反映时代的佳作。
《人生》主要写的是一个有才华的农村青年高加林的一段人生起落。
高加林是村里为数不多得的知识青年,他本来是学校当代课老师,后来却被人走后门顶替了他的工作,只好回家务农。
本来以为可以吃上公家粮,没想到却又做回了农民,高加林一家都很沮丧。
这时候村里的漂亮姑娘巧珍主动向他示好,点燃了他心爱的火花,两人恋爱了。虽然巧珍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但她喜欢高加林有才华,处处关心他,让高加林沐浴在爱情的甜蜜里。
但自从高加林的叔叔回县里当了劳动局长后,命动再次青睐了高加林,擅长溜须拍马的副局长马占胜为了讨好高家,在高加林叔叔不知情的情况下,给高加林安排到县委当宣传干事,写通讯报道。
高加林意气风发,深入基层采访,显露了他的写作才华,在县城里展露头角,获取了高中同学黄亚萍的芳心。
黄亚萍是个广播员,能说会道,爱好文学,两人共同语言很多。
黄亚萍家庭优渥,是父母掌上明珠,从小敢爱敢恨,她无法忍受爱的煎熬,向未婚夫张克南提出了分手,对高加林表白了,并且规划了婚后一起南京工作的美好蓝图。
高加林的天平迅速地偏向了黄亚萍,他深切地感受到黄亚萍才是更适合与自己共度一生的姑娘,虽然他的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更爱巧珍,但美好前程的诱惑,让他终于下定决心与巧珍分手。
善良的巧珍含泪接受了这个事实,并迅速嫁给了马栓。
深爱黄亚萍的张克南受此打击很痛苦,张克南的妈妈为了出这口恶气,向有关部门举报了高加林的工作是走后门得来的这一事实。
高加林最终又回到了农村,他与黄亚萍分手了,而巧珍也嫁人了,他知道自己失去了像金子一样善良美好的巧珍,后悔不迭。
看完这本书,我倒觉得,这个结局一点也不遗憾,甚至可以说,这是最佳结局。
如果高加林为了逃避良心、道德的谴责,娶了巧珍的话,他们的婚姻肯定是不幸的。
第一、高加林是个心比天高的青年。
高加林对自己的前途看得比爱情要重得多。
他一开始就不愿在农村劳动,一心想吃公家粮。在当农村代课老师的时候,他也没有爱上过巧珍,虽然巧珍是十里八村的漂亮姑娘,但他从来没有动过心。
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一辈子要困在这片黄土地。
当他失去了代课老师的身份回村的时候,那份沮丧、失落是难以言喻的。他甚至还想着给远在外地当兵的叔叔写信,让他帮忙找份工作。
去地里劳动,他是排斥的,去街头卖馍,他更是难以开口的。
在这样的境况下,巧珍大胆地向他表达了爱意,让他灰暗的天空看到了爱情的阳光,享受到了温暖的雨露。
此时,村里人都觉得他与巧珍是不般配的,不仅巧珍父母不同意,连高加林的父母也不想高攀。
第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
高加林与黄亚萍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突飞猛进?一来黄亚萍大胆追求爱情,二来他们之前的共同话题也很多,而巧珍不识字,在工作上无法与他产生共鸣,在精神上无法与他达到同一高度。
巧珍来县委看他,话题就是他们家的猪下了几个崽,要把家里的狗皮毡子拿来给他铺床上,让高加林内心隐隐地嫌弃。
高加林向往的是城里人的生活,而巧珍只会把他往农村拉近,如果他们结了婚,高加林对农村的嫌弃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巧珍身上,从而让高加林对婚姻不满。
第三、他们之前的爱情不平等。
高加林对巧珍的爱,远远不及巧珍给他的爱,这一点高加林的内心非常清楚。
在小说结尾,高加林是这样自我反省的:假如他跟黄亚萍去了南京,他这一辈子会真的幸福吗?他出色的人谁知有多少,以后根本无法保证她不会爱上其他男人而把他甩在一边。可是,他如果和巧珍结了婚,他就敢保证巧珍会永远爱他。
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是博大的,深远的,无私的。
都说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可是巧珍只有爱,却没有恨。
高加林抛弃了她,她痛苦、难受,却对高加林恨不起来,更不容许任何人骂高加林。
她的母亲和姐姐在高加林重回村里的时候,准备当着众人的面给他难堪,巧珍不惜跪下求姐姐不要这样做,而且还求村支书重新让高加林去代课。
高加林得知这一切,痛悔不已,巧珍那颗像金子一般的心,与他内心的虚荣、自大比起来,真的不知道要高贵多少!
从内心的美德来看,高加林配不上巧珍。
所幸,高加林没有和巧珍结婚,否则,他们的婚姻只会让彼此痛苦。除非,高加林能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好高骛远,虚荣自大,变得沉稳踏实,包容博爱,再在爱情的加持下,他们的婚姻才会和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