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作家,其中一位是梁实秋。
小学五六年级,家里不知怎地多了一本梁老的书,我常常捧着这本散文集《雅舍菁华》读得津津有味,其实不会深入欣赏,只觉得梁先生非常幽默,又觉文字略为古奥的同时竟也质朴自然,连小朋友都能看明白个七八成。
那时候我背诵文言文可起劲了,感觉语文书里的古文约莫跟梁先生的文字气质相近,虽然道不出个所以然,却好感顿生。
因为这个原因,我常常被班上的同学取笑,孩子们都觉得这些东西很迂腐,之乎者也读起来摇头晃脑的。直到现在,我有些同学仍然觉得文言文是装逼专用。
那时候我还不懂。也许他们是对的。为什么小孩子要学文言文?
就为了考试吗,不怕被取笑吗?
不怪孩子们,五四新文化运动那个年代,文言文可是要被吊起来打的。引领潮流的还是各位受人敬重的先哲。
鲁迅《古书与白话》:“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抱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
胡适也相当激进,八不主义简直把文言文剥皮拆骨。
也无可厚非,当时国家积弱、政府腐败、列强环绕、人民愚昧,用白话文把文言文取代,一来极大发挥了纸媒的思想传播作用,二来更方便引进外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外语翻译也更简易了,乍看上去,古文啰嗦迂腐,古人抱残守缺,旧的东西,实在是罪大恶极了。
张中行《文言津逮》虽然只一本小书,但我在里面找到了疑惑了十多年的答案。
即为什么小孩子要学文言文,大人也要读些古书?
第十章“行文借鉴”是全书精华,里面有两段话,深得我心。
一是为什么要学。
一、能够学会文言,以便比较广泛地阅读文言典籍;二、能够一般地通晓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三、能够从旧的文化(尤其是思想)中吸取积极的有用的成分;四、能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欣赏大量优秀的文言作品;五、能够把文言作品中的写作优点吸收融会到自己写现代文的笔下。
二是怎么对待。
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以文言为借鉴,做法当然不出两个方面:一是正面的,取其优点;二是反面的,避其缺点。取,避,先要知道什么是优缺点。尤其要注意的是如何取,如何避。
胡适当然是大哲人,可他舍弃文言文之后是怎样的呢?
引用他的一首诗: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就是这样的了。
没有辩证取舍,一味唤作是极差的,只怕忘了文言文在中华五千年所起的巨大作用,即“传承性”“艺术性”,八不主义第一条就是“不用典”,实在有数典忘祖之嫌啊。
文言文的糟粕大多在六朝和明清,只要弄清楚是什么情况,也就知道最糟糕的文言文是怎样的了。
六朝的骈文,明清的八股文,大多言之无物,长篇大论,其中骈文大量堆砌修饰词,过份追求音律美,最后以辞害意;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行文之中还要求对偶,要求“一正一反,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不是戴镣铐起舞,简直是炮烙,叫读书人动弹不得,最后以辞害志了。
高中时期,我有一段时间也很喜欢堆砌华丽的词藻,染了文言文的陋习,后来再读《雅舍菁华》,不禁脸红耳赤,手心冒汗,心里嘀咕:梁先生大才!往后,便越发觉得用简洁的几句话把事情描述出来,以及言之有物是多重要的事情。
大美食家苏轼《文说》写道:“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涌出”,“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第一句说的是古文的艺术性,第二句说的是古文的简洁性、准确性。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大好处。艺术性先不谈,这个能写十本书了;关于简洁性,言简意赅,值得借鉴,也易于借鉴。但像骈文这种就是利用了古文的简洁性,字数堆上去了,一个字有了数个字的意义,看上去反而极为累赘。
汪曾祺在哈佛有一个演讲很著名,里面他提到:
鲁迅,虽然说过要上下四方寻找一种最黑最黑的咒语,来咒骂反对白话文的人,但是他在一本书的后记里写的“时大夜弥天、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就很难说这是白话文。我们的语言都是继承了前人,在前人语言的基础上演变、脱化出来的。很难找到一种语言,是前人完全没有讲过的。那样就会成为一种很奇怪的,别人无法懂得的语言。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是有道理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
小学生都讨厌堆词,一两句话能说清楚,怎地要罗里吧嗦?有点“双双飞上天”的感觉。
中学生矫情,喜欢砌词,有的喜欢简媜,我也喜欢她,见过的文章写得最精致最美又言之有物的女作家。只是大多数画虎类犬,竟模仿成白落梅了!
后来大家都入了世,越觉少即是美,又返璞归真了。
最后,说一则胡适的趣闻。
有学生反对新文化运动,说他若是真反文言文,不应该叫“胡适”,应该改名作“到哪儿去”,后来这位学生又举例讽刺:“假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此时改为古文“妻丧速归”节省电报费,何乐而不为?
胡适后来给同学们出了个小征集活动,说行政院有人请他去做秘书,他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让同学们代他用文言文拟电报拒绝,胡先生自己则用白话文,看谁简练。
同学们抽出一个最好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胡适一看,摇摇头,笑嘻嘻地说,这儿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他只需要5个字。
学生因问,白话文该如何?
胡适:“不干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