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这事并非时刻有美景或是艳遇,特别是当你不幸参加了一个上车睡觉,景点拍照之类的小狗撒尿旅行团,带本书路上读一读,既可以显示你的高大上,更重要的是可以打发一下旅途中的无聊时间。
读书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休闲方式,我说的不是读机场书店里卖的那些你一定会成功或是三年赚到一千万之类,那些玩意只能把你读傻——我认识这么一位老板,本来是个成功而快乐的人,经过几年对这类书籍的苦读,终于读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傻逼,只要他一开口,员工客户合作商无不掩面而退。
接下来俺为大家推荐几本旅途中适合翻的书。首先声明,这只是一个读书爱好者的个人选择,不是名人开的书单,若有人读这些书觉得不够高大上或是没有吸取到想要吸取的营养,俺是一概不负责的,本来就是kill time嘛。
今天先推荐第一类,影视人的自叙。很多影视界的大佬都有很好的文笔,而演艺圈这个神秘的世界也是大家所乐于窥探的,这一类书非常适合旅途中阅读,轻松,有趣,随时可以拿起来读,也随时可以放下。
第一本: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我一直认为,大卫尼文是演员里文笔最好的,这本书得过当年的book奖,book奖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重要的奖项。一位演员凭自己的自传获得这个奖项本就是个奇迹。如果想了解一下那个年代的好莱坞,这本书是很不错的。作者的故事讲的很机灵,翻译的文笔也很流畅。
第二本:西尔斯维塔.史泰龙传(记住是自传,不是传,那个传根本看不下去)
如果不读这本书,你无法想象这样一位貌似连脑袋里都长满了肌肉的猛男居然有这么好的文笔,当然,你更加不会想到,他居然还是一个画家。书里面警句不断,比如“明星就像是屁吹出来的气球,看上去绚丽夺目,戳穿之后臭不可闻”。结合各类明星的八卦来看,简直是又损又形象,描绘得入木三分。不过也不奇怪,史泰龙最先就是靠洛奇一剧成名,而他是洛奇的编剧。其中比较恶搞的段子是他在电影院当引座员的时候,经常私自放人入场牟取利益,不幸的是有次老板微服前来视察,结果悲剧了……(可惜这本书豆瓣上都没有)
第三本:影海生涯
好吧,我承认,其实我也在装逼,前两本书目前已经没再印刷,如果要买,得上旧书网才行。
第三本书依然可能要去孔夫子旧书网找,影海生涯是大导演李翰祥先生的自传,说的是三、四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大陆和香港影坛的一些故事,特别是香港电影开创阶段的那些描述,完全可以作为电影史料来读。李翰祥先生有个好文笔,轻松幽默,读完之后只有一个字:赞!更为难得的是,李翰祥此书不仅描述了电影界孔雀开屏的正面,还有好多孔雀开屏后面的东西,有窥探爱好的人们太应该一读,尤其应该在旅途中的车上读,向旅行团的团友们展示你乐于窥探的不良嗜好……
第四本:我把青春献给你
我以为,在当代大陆影视人中,抛开那些职业编剧不说,冯小刚的文笔排名第一!描写长城公社的那句“就像冬天的一件湿棉袄,穿上冷,脱下来更冷。”将潘石屹潘大老板进退维谷的窘境描述得淋漓尽致,精彩无比。
冯小刚当年也曾处于这样的窘境,拍电影拍一部枪毙一部,最后混到成为毒药,无人再敢投资,但在他笔下,这段经历娓娓道来,心平气和,可当得起“怨诽而不乱”,看来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已经将冯小刚从一个愤青磨成了一个内藏棱角的琉璃蛋,如我辈太史公信徒,一提笔就打算抒发一肚皮宿怨者,真应该好好学习揣摩。
第五本:电影品格:知乎 罗登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
第五本不是一本实体书,而是一本kindle电子书,而且名字还如此的啰嗦。
外出旅行,行囊当然是越轻越好,读电子书是非常好的选择,而且更重要的是,读电子书可以显示你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这一点或许可以获得同行异性的青睐——瞧瞧,俺为了读书居然专门买了这么一个家伙事呢,多有文化啊。
大家都读过影评,影评也像科幻一样,分软硬两类,软的基本是说人性与人情与故事,这个好懂。而硬的则是技术流,很遗憾,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类影评比电影本身深奥百倍,拿起来不消看得三行,就有烧书打作者的冲动。
现在好了,终于有一些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不再拿腔捏调卖弄一些他自己也未必明白的专业术语,开始用人话来写技术流影评了。罗登的这本书就是其中的代表,清新的文笔,流畅的表述,既专业又好懂,真正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专业书籍。
很遗憾,五本书都是男人写的,我觉得——纯属个人观点,女权主义者不要打我。就写书的才能而言,男性强于女性,这个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性别比例就看得出来,虽说编故事的才能女性其实是更强一点。
总之女性影视人的作品质量明显比以上五本要差,她们更多的不是关注故事情节文字质量,而是强调感觉,我们在旅途中的悦读主要是寻找快感而不是烦恼,所以像《看见》、《日子》之类的书就不给大家推荐了。
而另一些如坐在第一排的《痛并快乐着》,类似写真集的《凭海临风》,我自己也没有勇气读完,一并不在推荐之列,这个与性别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