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助反应与掌握导向反应
听了今天的内容,发现我属于无助反应类型。
遇到事情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愤怒,进而是逃避,除非到了只在人物可忍的地步才会想办法解决或者是反抗。
现在想想从小到大都是按部就班的生活,所有的都好像是设定好的路线一样。在学习上,我有很大的耐挫力,解出难题是一种乐趣。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好像很少有这种越挫越勇的勇气。因为我非常的怕麻烦,所以我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当出现一些变故,我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示面对,面对抉择我也不知道如何进行判断,脑海当中的所要念头就是“唉,怎么这么多事情啊,烦死了。”
当我脑海当中出现这样的念头的时候,我瞬间明白了我家老大为什么不喜欢挑战,为什么习惯性的说怎么这么多。
我在回想生活当中遇到哪些事情,我流露出了不耐烦的情绪或者说了一些抱怨的语言了呢,让他接收到了这样的信号,以至于影响到了他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了呢?
昨天晚上,当他和弟弟再一次发生打闹,他再一次大喊大叫的时候,我瞬间心灰意冷,这样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今天。早上没有叫他早读,也没有送她去上羽毛球课,中午更是没有做饭,我自己一个人沉浸在我的世界里,在做我自己的事情。他可能意识到了我情绪的变化,虽然也自觉的完成了一部分今天要完成的任务。
而我这样的行为,无意识的告诉了他一个信号——妈妈现在不想管你。虽然他用一些行为来表现出他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其内心不知道是如何想的。
作为我而言,其实我就是一个失败者。我的这一系列的反应就代表着我此时很无助。虽然这段期间我一直在调整自己,但有时候一些突发的事情就会让前面的付出归零。我也看到了,我自己习得性无助根深蒂固的原因,虽然在内心深处我很想陪伴他来解决问题,虽然我也知道反复是正常的,不可能说一次做一次就让他完全改变,但这样看不到希望的尽头,常常让我陷入无助和恐慌。
此时我最需要的是调整自己的状态,避免进入死胡同,避免让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更重要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说要和孩子爸爸好好的谈一谈,如何做到两个人共同努力,而不是我一个人唱独角戏。我需要有越挫越勇的勇气,我需要在情绪不对的时候,赶快停下调整自己,以免影响到孩子,我需要给孩子正面的影响。
昨天赵实老师也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沮丧也并不可怕,但千万不要自我否定,要接纳当下的自己,而这也是一种成长。
每天这样的记录,记录自己的所作,所思,也是一种向成长型思维前进的方式。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财富,记录能让事件还原,更能看到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