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和同学们谈学习
赵访熊
粉碎“四人帮”以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教育战线的形势越来越好,教师为革命而教和学生为革命而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广大教师正在为同学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领路。至于走,还得靠同学自己。因此,要真正学好,还需要同学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懂、用、记--学到手的三个标志
理工科大学的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任务是,把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扎扎实实地学到手。学到手的标志就是:懂、用,记,即能够懂透课程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这些原理解决问题,能够记牢小量必须记住的定义、定理及公式。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不同性质的课程对它们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比如数学,首先要求懂透,其次是会用,要记牢的东西并不是太多的。
懂 要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的精神实质,弄清来龙去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比如数学的推演都是很完整的,一定要从教师的讲授中搞清方向,是往东还是往西,首先把路子找对。然后具体掌握推演方法,第一步如何走,第二步如何走。在这方面切忌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有一次答疑,我从同学所提的问题中,知道他对某个重要概念的理解很差,可是当我刚刚提示一句的时候,他就连连点头,说已经懂了。我估计他不可能懂得这么快,就反问了他一个问题,果然无言以对,这就表示他还没有真懂。懂透是首要的,只有懂透了,才会灵活运用,否则就只能生搬硬套,甚至牛头不对马嘴;也只有懂透了,才能记牢,否则就只能死记,而死记是靠不住的,不但忘得快,也容易记错。
用 我们所学的原理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要会用,多用,用得灵活些。反过来,用的次数多了,对原理就会懂的透些。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某个原理的时候,觉得很好懂,也提不出什么问题,但用起来就动辄得咎,问题百出。这是因为,只有通过用才能充分暴露原理的内在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就能进一步掌握原理。如果学原理不会用,那就很难说是懂了。同时,多用也能帮助我们记牢固一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定义、公式,经常用就记得很熟,否则,日子一久就淡忘了。
记 在学习的最初阶段,记住少量的法则、公式也是必要的。比如微分和积分中的十几个基本公式,有如外文的基本词汇,经常用到,应该牢牢记住。不过不应当不分主次什么都记,这样就什么也记不住。应该先记住几个主要公式,“第二线”上的公式就不必死记,用多了也就会记得住。 有一年,我去参观北京的一个中学,发现教室里黑板左边墙上贴了一张招贴画,画的上方是一个愁眉苦脸的学生用手捂着脑袋,下面写着:“必须记住!”再下面列着十个三角恒等式,其中只有一个是我所认得的。黑板右边墙上也有这么一张招贴画。听说,这种招贴画还经常换新的。 我觉得要中学生记住这么多的公式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
改进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有些同学在学习上非常艰苦,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但是考试成绩却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时间花得越多,学到手的东西并不一定就越多。也就是说,学习效果与学习时间并不是成正比例的,这有个学习效果问题。效果应是效率与时间的乘积,说得更确切些,效果是效率对时间的定积分,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比较自觉的,主动的,均衡的,而不是被动的,突击式的。
据了解,有些同学的学习效率所以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思考。古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 我们看书,要养成边看边想的习惯,有时用思考的时间往往比看的时间还要长一些。 这就像吃饭一样,消化的时间往往要超过吃的时间,光吃不消化,是吸取不到营养的。宁可少看一些,要看得透一些。譬如说,书上常常是先有结论,再一步一步推演。我们看的时候,就应该倒过来想一想: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哪个问题,其次需要解决哪个问题,再次需要解决哪个问题,如此类推,步步追根,最后引出结论,这样就能把这个结论“立体化”。然后总起来整理一下,看了以后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如果知道问题在哪里,也就可以说这些问题已解决了一半,再去找教师答疑,就能“一语道破”。这种思考方法书上是不写的,但是可以在教师讲授的时候来谈这些“背景”,不要以为这些背景是书上没有的“闲话”,就不予重视,实际上其中贯穿了活学的思想方法,是教师的经验之谈。教师不仅给我们知识,还传授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教师给我们的“金子”,还要特别注意学习教师的“点金术”。
写读书笔记是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巩固学习收获的重要方法。有些同学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懒于动手把看书的收获写下来,而脑子只有那么大,能记得了多少东西呢?收获写出来是罐头菜,随时打开都是新鲜的。有些同学也写笔记,但我看了几本,几乎都是整段整段地抄书,只把知识搬了个家,结果书是书,笔记是笔记,并没有真正装进自己的脑子。其实,这些书将来还是容易找到的,你抄得再好些也没有书上印得好,何必费劲这么抄呢?我写笔记的方法是:看完了把书搁在一边,拿张白纸,用自己的话写下自己所体会到的内容和心得。这样可能写不了多少,但那是自己真正拿到手的东西。如果一点写不出来,那就说明自己没有收获,或者这本书根本就不值得看。
不仅看书需要思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需要思考。比如做题,一定要想一想:这个题目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可以应用哪些原理、方法来解决,然后把它真正做透。有少数同学拿到题目不看清楚题意就套起公式来,或者一碰到困难就和别人“讨论”,甚至抄别人的,这种“手力劳动”的收获是不会大的。我觉得,与其马马虎虎地做三个题,不如自己真正独立做透一个题。做出结果以后,还要再看看,再想想,检查一下有无错误。 一九五二年考三角时,有一个同学考完了不看一眼就把卷子交上来,我一看,烟囱的高度是二千多米!试问,世界上有这么高的烟囱吗?所以学会自己检验结果也是独立工作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
提倡循序渐进 切忌急躁情绪
学习和教学一样,也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提倡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精神,克服贪多求快、好高骛远的现象。这好比吃饭,决不能三顿饭一顿吃,吃得过多,吃得过快,就不能细嚼慢咽,就会造成消化不良。目前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这是很可贵的。也有少数同学单纯追求数量,贪多、求快,甚至暗自比赛看谁的题目做得多,谁的书看得多。有些同学连课堂讲授的基本内容还没掌握好,就无目的地去乱翻许多大书本,以后才需要看的参考书,以致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他们认为“学了总比不学好”,“学了以后总会用得着”,什么都学,结果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不住。学习有如走路,一定要先学走,再学跑,再学跳。还不会走步,就想跳高,没有不摔跤的。首先要把基本内容扎扎实实地学透了,其它次要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记得有一个同学,当年在班上并不是题目做得最多、书啃得最多的一个,但由于他学得扎实,一步一步地前进,现在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数学家,是同班同学中成就最大的一个。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必须日积月累,细水长流,切忌急躁情绪。一个重要概念,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深刻掌握的。像极限是渗透在全部微积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应该通过整个学习过程一点一点地逐步深入掌握它。有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一个问题,今天解决不了,明天还没有解决,后天也没能解决,但钻了一个月以后,忽然就解决了。表面上看,前二十九天的功夫好象都白费了,其实不然,没有前二十九天坚持不断的努力,也就不会有最后一天的成功。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上街买烧饼吃,先吃一个不饱,再吃一个还是不饱,吃下第三个饱了,于是他后悔说:“我肚子是第三个饱的,早知如此,光买第三个就行了。”这虽然只是笑话,却寓意深远,说明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万不可一蹴而就。
毛主席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现在,我国人民正在进行新的长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坚决相信广大青年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担负起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光荣任务。
作者简介: 赵访熊,(1908.10.30-1996.11.29),江苏省武进县阳湖(今属常州市)人,中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和计算数学家。1908年10月30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等职务。1928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3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 电机系学士,1931年获哈佛大学算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数学教授。1956年至1958年曾去苏联进修。
赵访熊教授专长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是中国最早提倡和从事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的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之一,在这方面有较高水平,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在运算微积分,实用调和分析图算法、联立方程的变根求法等方面写过十几篇论文。还曾用解析几何原理发明了“节气日晷”。其重要著作有《高等微积分》、《微积分及微分方程》、《高等数学》等。主要论文有《斜量法的比较及应用》、《解高次代数方程的路斯表格法》、《复系数高次代数方程解法》、《代数方程根的列表计算法》等。《高等微积分》、《微积分及微分方程》两书,多年来一直作为大学教材,起过较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