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诗律,学中古汉语语音系统,这个时候,整间教室反倒是老师最好看了,其他的都没了生趣,所以我在第一排撑着头,望着老师。胸腔猛地震动,成都久了,分辨出不是地震。古代死了诗词,十九世纪死了上帝,二十世纪死了人,我在想,现在还有什么可以拿来死亡?
以前的格律诗,我最喜欢的也就是那些逾格越律的佳作,率直性情让人感动。还有一些诗歌会让人佩服,严谨而工整,无论句子或者篇章,于是佩服得紧,字与字的离,句与句的合,镶得跟陷阱似的,总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再后来的时候,诗越来越多,多数时候,我相信他们在字里说的一切。而更为多数的时候,感动越发少了,模糊得似乎不曾真实过。
从另一方面看,那是诗的欺骗性么?它在上帝面前大多怯懦软弱,在世人面前,却狂妄恣睢。写下它的人藉由诗歌,说明一些事理,表达繁杂感情。还可以讲究下修辞,精确到个位。他们擅长排列组合,一个字一个字地救出自我。
而读诗的人也高兴。就像外地人走在路上,也不像是纯粹的散步者。偶尔有驱车人问路,为说上几句方向,就像指点了江山,彼此很善意地点点头——原来我也是本地人。
这么多的年代过去了,诗歌里阵阵咳嗽。站在当代,人们就跟失去味蕾一样难过,又庆幸还有老的旧的,还是最前面的才是最有滋味的。
就此,我的老师常常严厉又悉心地指导我,巴望我能把所有该背的都背住,所有能记住的都运用。我问,到底诗歌该赤裸还是读者该赤裸?我巴巴地看着他。他眉飞起来,摆摆手,让我先读王力韩方郭芹纳。我说好。尽管他的神情,让我感觉这些人会把我彻底征服成一个听众。
做个游客,什么都看,什么都听,走在诗歌的大街上,没人会问我:“你认识中古声母系统吗?”
又或许,幸亏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