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基础教育大势,各国重视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在具备必要硬件条件后,把重点转向对学生的关注,教育资源塑造基本品德。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益的课程内容,保留或增加基础知识,体现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结构。
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掌握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本领,具备自己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金钥匙。集中投向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视学生为生命存在。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动机,保护学生安全。
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评价教师的时候,看全面,看发展,看实绩。学术性、教育性相结合,培养优质教师; 物质刺激、精神鼓励相配套,吸引优质教师; 在岗学习、脱产进修相呼应,保持优质教师;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相衔接,提升优质教师。
各国基础教育比较注重创新探索。一是学科综合探索。培养目标是综合的,课程的内容是综合的,方式方法是综合的,中学阶段大多实行普职融合。重视课程整合,支持课程融通实验,增设综合性课程,帮助学生具备广阔的视野。二是办学体制创新。设置实验性学校,培养拔尖人才,实施校内分层教学,与大学有效联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 三是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四是开展教学手段更新。
尽管出现反全球化逆流,尽管出现这样那样的不便,长远观之,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基础教育的国际交往仍会恢复、保持与扩展。与此同时,外语教学更加普及,人员交流更加频繁,走出去、请进来、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必是常态。
《欧盟终身学习核心素养建议框架2018》对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是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备的素质,具有可迁移性和多功能性。
进入新时代,科技革命加深加广,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汹涌而来,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同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巨大冲击,能够标志教师、校长时代气质的信息素养显得更为重要。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4.0渐成现实,数字时代已经到来,交通工具更加先进。人工智能汹涌而来。人工智能带来巨大便利,改变社会生活。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激发教育创新,荡涤故步自封。人工智能减轻教师重复劳动,挑战教师知识权威,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中小学校长核心素养是实现其专业发展、胜任校长岗位最本质的要素。
我国学者褚宏启将核心素养定义为: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变革,人所应具备的关键素养。
丁元春:课程领导力是新时代校长的核心素养。
巨晓山:领导力是校长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孙向阳:研究型校长的核心素养包括深沉的教育爱,积极地终身学习,持续地推动教育创新,垂范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引领学校科学特色发展。
校长核心素养的基本维度
(一)正确的思想政治素养
➢ 包含政治方向、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在新时代,体现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 关乎教师、校长的政治素养的价值底色、精神颜色、实践本色。
➢ 搞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怀揣爱国之心、强国之志,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三十年,成绩巨大,问题仍存,许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有很多人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不思进取。时代在变,万物皆流,与时俱进,
还看今朝。现在有必要守正创新,将素质教育升级至“素质教育2.0”。在升级版的素质教育中,不仅提倡立德树人是中小学校的立身之本,不仅呼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而且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内涵、外延、方略,进行再梳理、再明确、再更新,对面向2035年的素质教育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
要通过恰如其分的方式,为不同学段的学生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让他们初步了解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此外,还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浸润学生的人格品性;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提升办学的办学品位;学校文化是一种追求,彰显学校的办学个性;学校文化应当体现:本真,和谐,共生,持续。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 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校长作为教育者,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其新时代的重要使命
➢ 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明确的立德树人素养
•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德 育
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加学生的“四个自信”。
第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既利用课程教材,又利用文化场所,既在学校里接受,又在体验中感悟。
第三,提升道德品质修养。既要有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大德,又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第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重视中华文化阐发,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智 育
第一,学习知识是本职。珍惜光阴,心无旁骛。既重视宽度,又重视深度。既掌握知识,又形成见识。既把握特点,又洞悉规律。既勤于学习,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第二,立足国情是使命。发挥优势,克服痼疾,激发好奇心、想象力,面对每一位学生,减轻过重课业负担。
第三,全球视野是站位。关注世界形势和发展变化,开阔学生视野,借鉴异域长处,摒弃腐朽思想。
第四,奋斗精神是动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体 育
坚持体育课教学。开足体育课时,讲授健体方法,坚持体育锻炼,掌握两项技能。遏制近视率攀升。端正日常坐姿,减少屏幕辐射,讲究用眼卫生,
开展相关干预,推广先进做法,纳入政绩考核。
磨炼坚强的意志。学校教育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男生应成为男子汉,避免成为所谓“娘炮”。
美 育
➢ 第一,美育滋润人生。
➢ 第二,提升艺术修养。
➢ 第三,配备美育老师。
➢ 第四,运用美育资源。
劳动教育
第一,劳动教育作用很大。“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
第二,劳动教育亟待加强。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第三,劳动教育准确定位。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劳动不能泛化,也不能窄化。让学生动手体验,看到成果。
(四)专注的教育情怀素养
➢ 教育情怀体现在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情感
➢ 教育理想让教师目光远大
➢ 教育信念让教师追求事业
➢ 教育情感则让教师热爱教学、乐于教研、关爱学生
➢ 教育情怀体现与学生的关系上,就是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 教育情怀是教师校长重重要的人文精神。
➢ 人文精神保障着校长为人处世的格局、格调、情趣。
➢ 要不限于知识传授,不止于日常管理,应与教师、学生一同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自然探秘、劳动实践,走进历史长河、走进艺术长廊、走进先贤殿堂,多角度、多方位地接触并了解社会,从而使观察更加敏锐、视角更加独特、思维更加活跃。
➢ 应当博览全书,具备通识知识、多科知识,不仅掌握事实类知识,也掌握程序类知识。
(五)厚实的学科专业素养
➢ 学科专业素养是校长从事学校治理的基础,在校长素养结构中居于关键地位。
➢ 立足新时代,中小学校长应当成为学科专家,带领全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书育人水平,谙熟学科本质,理解学科知识的产生与来源、关联与结构、作用与价值,学科的思想与方法。
(六)较强的教育治理素养
新时代教育治理,提倡多方共治,体现为民主性、平等性、公正性、宽容性、协同性
➢ 其对象包括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社区、社会人士等多元主体
➢ 其内容应以育人为轴心
➢ 其要素应包括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
➢ 其路径包括规划引领,措施激励,奖优罚劣[lie],制度约束,典型示范,同伴互导,交流互鉴,资源共享,组织再造,评价反馈,总结提炼,信息报送,经验宣传,推广运用。
校长无论是实现目标管理还是综合管理,都应该具有明确的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都应该具有现代精神。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是现代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相应地,校长的现代管理素养是指校长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素养。
科学管理,反对主观和随意;民主管理,反对专制与独断;依法管理,反对人治与霸凌。
(七)系统的品质提升素养
• 学校品质,是学校的质量、内涵、特色、文化、信誉的集合体。
• 面向2035年,应当大力开展学校品质提升,打造高品质学校。
1 确立学校发展哲学
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的行为和校风,内隐的是学校的价值观念。
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实验基地;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教育净土;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成长乐园;
与自身、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摇篮。
要对校训、校风、口号、标语进行一个审视。
2 出台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规划是在客观全面认识学校当前状态基础上的面向未来的发展计划。好规划潜在地包含着目标
力、整合力、前瞻力、凝聚力、发展力和执行力,也是这些力量的和谐统一。主体是学校领导者和利益相关者。客体是校内外有关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一般为三年,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人。
3 落实现代学校章程。章程制定要结合学校治理特点,服务立德树人目标,立足长远、放眼全局,统筹考虑,充分借鉴现有经验,因势推进。学校章程事关教育改革全局,涉及学校法律定位、党政关系、治理结构、教师管理诸多方面,还涉及理事会制度、人财物管理制度的重构和突破。
4 落实学校管理标准
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出6类管理职责,共88项。
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避免几种情况:
• 只见其物,不见其人;
• 刚性有余,柔性不足;
• 标准单一,个性缺乏;
• 过度集权,缺乏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
• 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
• 自强不息的担当精神
• 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
• 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
• 止于至善的崇高追求
学校文化主要看内在
• 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浸润学生的人格品性。
• 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提升办学的办学品位。
• 学校文化是一种追求,彰显学校的办学个性。
• 学校文化应当体现:本真,和谐,共生,持续。
学校文化同时是看外在
整体景观:建筑色彩,校门,校道,雕塑,
宣传栏,文化墙,主题园,角域
特色景观:校史馆,博物馆。
师生外观:教师校服, 学生校服
技术外观:网站,官微等。
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
2018年5月2日: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
2019年3月18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2021年9月25日:人民教师的责任担当。
2022年4月25日:做学生成人成才的大先生。
终身的学习研究素养
➢“终身学习”是实现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终身学习成为必需。
➢ 校长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发现问题,深入探究问题,找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 通过反求诸己、终身学习,获得广博的通识知识,具备宽阔的胸襟、较高的站位;主动更新教育观念,科学革新治理方式,形成独特办学风格,积极开展教育实践,不断增强办学治校本领。
一是研究新学生。
•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和当年“文字时代”成长起来的“文字人” 相比,“数字时代”孕育出来的新型“数字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今非昔比。故而,要关注数字化时代学生的新需要、新问题和新素养。
二是研究新学习。
• 密切关注“碎片化学习”“人际交互学习”“跨界学习”“深度学习”等具备时代特征的学习方式,进而围绕学习方式的变革,推动学校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是研究新课标。
• 2022年版中国新课标,不仅是课标本身修订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在育人方式改革和育人质量提升层面的重大成果。对新课标的理解力、领悟力、转化力,必然体现在对创新型教师、校长在基本功上的新要求。研究新课标的同时,也要研究新教材。
四是研究新评价
• 教育评价改革是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要认真研究。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问题导向,借助人工智能,创新服务方式,为广大教师提供多元优质服务。我们要针对广大教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痛点,支持教师便捷有效地备课、授课、听课、评课。我们要遵循技术伦理,体现人文关怀,明察技术局限,坚守育人初心。我们要驾驭人工智能,让技术赋能教育,让教育充满爱,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