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狗十三》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压抑的配乐以及过于真实的还原现实生活剧情,超现实主义的内容,让我感慨之余也暗自庆幸童年的生活没有被大人狠狠地割裂。电影故事主要反映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全片展现了教条主义,重男轻女,代际沟通等等现实必须直面的问题。电影和现实的区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不友好的观影体验,很容易引起观众地不满。来电影院就为了休闲娱乐,放松心情。但我却要为电影打抱不平,抛开情绪化的评论,我们看到了主创们的真诚和用心。它引导我们去反思当下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回味早已逝去的残酷的青春。从头看到尾,我没有产生抑郁的症结,大概还是得益于过去活在父母的威势之下和这两年在职场上摸爬滚打练就的好心态。故事中的主角李玩,起初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理想。可是这些在大人的眼里统统都不重要,他们早就为她定制好了未来的路,一切反抗都是徒劳无功。一句话,“我都是为了你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不允许反对的声音,她不得不在现实生活面前一次次地妥协。个性被抛弃,混迹在茫茫的大众之中,极不情愿地成了大人眼中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青春本该是镌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散发着恬淡清香的气息的花朵,演奏着欢快、美妙的旋律的一支歌。却被大人牵着鼻子走,还提前告诉你必须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我们都是为谁好”这句话常常被大人挂在嘴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避免让你误入歧途,赢在起跑线上。你踏上一条在大人看来是正确的道路上,只要坚持努力下去,一定可以收获丰硕的果实。
和很多淘气的孩子一样,小时候过分调皮,把家里的神龛推倒,地上到处都是花钵的碎片和香灰。把麻绳拴在脚柱,叫上小伙伴一起往大厅门口拉,一副派头十足拉车夫的模样,喜滋滋的。完全不知道已经犯下弥天大错,直到气喘吁吁地父母回到家之后,看到这糟糕的一幕,提起棍棒就往我身上打的时候,才明白过来自己又做错事,又要被打了。
被打的滋味我是不想继续享受了,扔下手里的东西,开始躲闪。看着二老阴沉沉的脸,就知道坏事,这顿打肯定不好受。我开始盘算着,是不是先找个地方躲起来,等他们气消了,在偷偷地回家。说干就干,闪身退到大门口,抬脚就往外跑。以前每次做错事,第一想法就是先找个地方躲起来,避免受皮肉之苦,被打的滋味让我终身难忘。还好老家是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可躲藏的地方太多了,牛圈、猪圈等等。天黑了发觉我还没回家全家人还是很着急,找遍整个寨子,远远地听见了父母在叫我的名字,担心被找出来挨揍,大气都不敢出。等到肚子饿了才爬起来往家里赶,才发现父母在家里都快急疯了。他们面前碗里的饭菜一口也没动,我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一股暖流顺着心口移动到大脑。
小时候的我们也许和李玩一样,总觉得父母太过霸道,理所应当地替我们做了很多决定。没有问过我们的喜好,只凭着他们的直觉和过去经验。慢慢地长大之后,见识了父母在他人面前低着头、弯着腰,你却一点也笑不出来,没有成功后的喜悦。你仔细打量起父母,发现两鬓已经爬满星星点点的白发,腰杆也挺不直了。这时眼泪朦胧了你的视线,你只想上前给他们一个深深地拥抱,然后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