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冰台】
算起来,差不多已有半个月没回老家了,上一次回去正值梅雨季节。
回去那天,雨丝时断时续地飘落。老妈在农田里忙活,还不时抬头看看天,一旦雨势变大,便只能暂停劳作回屋。她满心担忧着地瓜苗里杂草疯长,又操心地瓜蔓肆意蔓延。嘴里还不住念叨:“要是还能养猪多好。”可很多事,总与记忆中的样子背道而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故乡的家家户户都热衷于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那时,为家里饲养的家畜能否吃饱饭,可没少发愁。家里圈养的猪,屋内养的兔子,河里放养的鱼,都眼巴巴等着饲料喂养。
尤其猪和兔子,母亲即便过了这么多年,还常挂在嘴边说:“养鱼倒还好,就算饿着点,鱼儿不过瘦些,也不会跳出水面折腾。”可猪和兔子就不一样了,一顿没喂,它们就“大闹天宫”。猪会跳出猪栏,跑去别人家的自留地,甚至生产队的庄稼地捣乱,那麻烦可就大了。兔子也不省心,能用牙齿咬破笼子,满屋子乱窜,还会打洞,一旦跑丢,找都找不着。
那时,饲料主要靠青草。想想看,全村家家户户都需要割草,可村子就那么大,哪有取之不尽的青草呢?很快,田埂就被割得寸草不生,光秃秃得如同戈壁。要是跑去生产队的绿肥地割草,还得瞅准没人的时候,一旦被发现,人家能动员全村人来抓你、教育你,到时候,在村里可就没脸见人了。
然而如今,曾经那些猪、羊、兔子,都不知去向何方。当年那些割草的孩子,也已步入暮年。可再看田地里,草儿却比以往多了许多,肆意生长,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时光流转,故乡的农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为家畜忙碌奔波的日子,成了老一辈人心中独特的记忆,而农田里疯长的杂草,像是岁月留下的注脚,提醒着人们往昔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却又在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25.7.13
沪上北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