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暑假期间,从学校回归家庭,孩子们都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松懈,我女儿也不例外。我能够捕捉到孩子和自己的情绪变化,总体上好母女和谐,偶尔会有争执,甚至还有扩一次剧烈的冲突。有意思的是当我和女儿发生冲突时事后,先生会批评我。你还是学心理学的呢,你看看自己都没有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你的共情能力又在哪体现?你是怎么给女儿做榜样呢?我的回应是,我只是一个成长中的自己。但我首先是一个有正常情感诉求的人。我也会悲伤,也会愤怒,同样还会恐惧,包括自己所有的情绪。而且我并不认为和女儿发生冲突就是一件坏事。起码通过这次冲突,她知道了,我的底线在哪里?我的边界是什么?我们两个人也都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先生听完后沉默不语。记得在一次线下情绪工作坊里。就一个学员问老师,您研究情绪。是不是你自己就不会有情绪产生啊?老师当时笑了。老师说那怎么可能呢?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修炼不到佛陀的境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受外界影响。只不过因为学习情绪让我更了解自己的起心动念。知道自己每一个念头,感受是如何升起,又如何落下。我看到情绪来就看到情绪走。知道情绪就如同天上的一片云来去自由。而我能够静静的看见观察,抽离。觉察。反思。这种和情绪共舞的感觉很爽,美妙又富有挑战。由于能够感受和理解到自己的每一个情绪,我不会陷入到情绪中。出现问题,遇到困难。我可以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并且努力的想办法去解决。这由此我非常赞同,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对妈妈的一个说法。世界上不存在100分的妈妈。一个60分的妈妈就足够了。这个说法也被称为足够好的妈妈。一个足够好的妈妈会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同时,感受到恨。这里的恨是不能够满足孩子的所有期待。这份恨意。是推动孩子内心和母亲分化走向独立的重要因素。足够好的妈妈会留出适当的空间支持孩子探索和成长会减少孩子的依赖感。让孩子有机会在挫折中适应和成长。足够好的妈妈,还会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正如美国教育学博士吉恩梅杰的著作双向养育中强调。父母需要把养育的注意力从孩子转向自身。唯有改变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充满价值感:尊重人际界限,拥抱改变的积极状态,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所以,不需要做一个完美的妈妈,我只需要做我自己。一个有缺陷却很真实,同时愿意不断成长的自己。作为父母,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远比我们做了什么要重要的多。
标题:我是什么样的人远比我做了什么要重要的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