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度纠错,正在固化孩子的思维模式(一)
我们都有过陪孩子练字的经历,当孩子字写得不好看时,有的父母忍不住地纠错:
“这一横歪了,那一撇太斜了。”
不断纠正字迹工整度,孩子可能从此丧失了练字的自信和热情——
既然练字总是会收到批评,拒绝练习反而是一种安全的选择。
1.过度纠错,正在固化孩子的思维模式(二)
你可以想象一下,
当你在专注做某件事的时候,旁边有人指指点点,你也会畏手畏脚,想要停下眼前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有的父母在纠错的时候,还会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负面标签,如“笨手笨脚”“粗心大意”“不用心”……
不知不觉,原本一个小问题,就真的变成了“大问题”了。
这就是过度纠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依赖外部反馈:孩子会在行动前先看父母脸色
削弱试错勇气:孩子自主尝试意愿下降
形成固化错误认知:我就是这般粗心,做错也很正常
过度纠错,正在固化孩子的思维模式(三)
事实上,孩子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练习。
低年级的孩子,因为本身感统不协调、认知水平等因素,很难避免一些低级的问题出现。
过度纠错是一种负面关注,是一种“缺陷视角”。
将注意力聚焦在孩子的不足上,就像用红笔在纸上圈出每一个错误,最终在孩子心里刻下"我写不好"的自我认知。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自我纠正的能力。
有的事情孩子一开始确实做错了、做不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可以改正自己的问题。
过度纠错,正在固化孩子的思维模式(四)
一个2岁的孩子看到小狗,会说:“是汪汪!”,随着认知发展,到了3岁时,他们很自然地自动修正为:“是小狗”。
孩子成长中的大部分小问题,都可以通过孩子的自我纠正来改变。
如果大人总是介入孩子自我纠正的过程,孩子反而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因为他们一直在接受现成答案和指导。
总是在小事上纠正孩子,反而可能让缺点固化为难以改变的模式。
同理,当我们持续关注优点时,优点也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
过度纠错,正在固化孩子的思维模式(五)
还是拿练字来说,如果你说:
“这一竖写得真直,这个捺笔很有力度”,通过捕捉并强化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就会指引孩子朝着"我可以写得更好"的方向前进。
这是一种积极的、正面关注,大脑会对被关注的部分产生强化反应,通过这样持续地发现和强化优点,孩子会逐渐把每个笔画都写好。
2.过度纠错,会引发孩子焦虑和痛苦(一)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作者将那些习惯性指责、易怒且严厉的家长归类为“挑剔型父母状态”。
这类父母往往不会抑郁和痛苦,但他们的孩子就不一定了。
网上曾经有篇热门帖子,一位博主在麦当劳吃饭,刚好看到旁边有位妈妈不停唠叨年轻的女儿:
“你口红颜色太深了!你这样打扮好看吗?”
“你口红不好看,耳环太大了!”
“你口红太深了!你问问大家这样穿好看吗?”
“你口红能擦掉吗?你这种打扮好像变态,心理有问题一样!”
面对母亲无休止的挑剔,女孩终于崩溃,突然从包里掏出化妆品,发疯似地往脸上涂抹。
目睹女儿疯狂举动,妈妈的反应却是:“你真的是疯了,我就说你精神不正常……”
被父母无休止地纠错、挑剔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往往积压着无法言说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