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在遭遇下架后又卷土重来了。我没有看过下架的那一期,据说很污很精彩。我看了新上线的这一期,主咖是李湘的这一期。看完的感受是从主持人到主咖到吐槽嘉宾每一个人都在见缝插针、不遗余力的吐槽在场的所有人。当然有引得全场哄堂大笑的时候,但也隐隐散发着说不出的尴尬。
吐槽大会何以变成人身攻击
吐槽作为一种情绪表达,说者从中获得快感,听众从中得到娱乐,却从未考虑过被吐槽者的感受。在《吐槽大会》中体现为,对于李湘的吐糟点——“李湘太胖了”,宁静说李湘“你哪里是水瓶座的,你明明是水桶做的!”。对陈汉典的攻击是——“不红”、“毫无存在感”,宁静说陈汉典“你讲这种烂梗,一辈子都红不了”。对韩乔生的吐槽点是——“太老了”,李湘说“韩老师都68了还坚守在解说的第一线,这都68了,能看清球员吗?”。
吐槽行为、吐槽性格、吐槽演技等还可以理解,但是吐槽人的年龄、身材、颜值等这些先天决定因素较多的点又有什么意义呢?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拿别人的痛处作乐还自以为智商优越,呵呵,这才是最大的烂梗吧。
这样的吐槽形式,除了说者痛快,观者得到感官刺激,于被吐槽者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吐槽结束以后,主咖李湘的一番总结陈词中,传递了“你们吐槽你们的,我才不会改变自己”的中心思想。等于说,今天各位在这浪费的唾沫星子我勇敢面对但我一句都不接受。
吐槽一定要毒舌吗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到来了,随着微博、朋友圈、和弹幕评论功能的发达,每个人有了发声的机会。随之而来的,却是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无底线的谩骂、恶意攻击。
一旦微博中有不良热点事件出现时,当事人微博热门评论中会集聚所有骂人文化中的“精髓”,如果把这所有的脏话搜集在一起都能集结成册出版成书了。网络中说话不用承担责任,很多人无所顾忌,把平时压抑的情绪和生活的不顺全部借助恶意吐槽发泄出来。
你是骂爽了,可是有没有想过被骂的对象呢?有多少明星、网红在微博上无理由被黑,随便打开一个明星的微博评论,几乎都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谩骂声,在喷子看来,明星作为公众人物理应供人消费,但若角色对换,换成你被别人用言论来“凌迟”,你又能够承受多少?
视频弹幕中也处处体现了不文明吐槽现象,低俗弹幕横行。有的直播节目中,别人都在热烈讨论节目本身,有人却专门用低俗、暴力语言刷屏,除了说此类弹幕发布者智商和家教双低,还能说什么呢?
生活中的毒舌则以挑他人毛病或者打击他人的自信心为乐,对自己却有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别人的小确幸在他们眼里不值一提,非要踩低别人突出自己,说出的话尖酸刻薄。网上有一句流行的话“你说话这么刻薄,内心一定很苦吧”真的很适合这种人。
吐槽的正确姿势
看到不好不公正的事物时,我们想抒发自己的见解,这并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公开发表意见如此,人际交往同样如此。
最好的吐糟与批评当如《见字如面》里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那样,真诚热烈、情深意切。
黄永玉坦率地说出自己对曹禺1949年之后作品的不满,在给曹禺的信中写道:“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的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曹禺收到信以后,不但满怀感激地虚心接受批评,更是视黄永玉为珍贵知己,他还把这封信裱装进相框,挂在家中墙上,时时警醒自己。
这样的吐槽是合情合理的,让人感激,与人激励,这才是吐槽的正确打开方式。想吐槽的时候,请对事不对人,有理有据,客观分析,而不是借着吐槽的名义放大自己的情绪,放任自己刻薄的语言去伤害别人。这不是幽默是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