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祖先”刘安发明了豆腐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上的人士不断涌入中国大地,中国美食逐渐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在各种美食的品尝中,“豆腐宴”更为突出,豆腐因其制作的“纯天然”而被公认为对人体“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美食,对比用油反复煎炸的油条对人体的不利,外国人便总结道:“中国最好的食品是豆腐,最差的食品是油条”的结论。
说起豆腐这一“独具华夏特色”的古老食物,便不得不说到豆腐的发明者“淮南王”刘安。
刘安作为西汉初期的文学家,其大伯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刘氏在建立大汉王朝后,推行“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到了第三位帝王汉文帝更是达到“孝治天下”的高峰,在宋末元初的郭居敬编写的《二十四孝》里,排第二孝的正是汉文帝刘恒的“亲尝汤药”。刘安从小就深受父伯辈的影响而潜移默化,一直恪守孝道,刘安后被大伯汉文帝刘恒封为“淮南王”而驻守安徽寿春,除了在文学上造诣深厚,更痴迷于丹术,今天称为“化学家”。在作淮南王的同时,依然像大伯汉文帝一样孝敬母亲,在为母亲制作豆浆的过程中,其母尝食久之便觉得豆浆无味,刘安便在豆浆中加入少量盐等辅料以增其味,有一次其母未喝完,剩下的加盐豆浆逐渐凝结成块,刘安便对块状豆浆进行烹饪,奉于母前,其母食后顿觉块状豆浆鲜嫩华滋、口味远胜直接饮用豆浆,遂大赞刘安妙手偶得之佳肴,屡食不辍。刘安便将此物命名曰“豆腐”。
关于刘安发明豆腐的史料,在西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及明代罗颀的《物原》等古籍都有相关记载,将刘安描绘为豆腐的创始人。特别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刘安发明豆腐的记载,被广泛接受,成为了豆腐起源的一个重要依据。
刘安作为西汉时期的淮南王,不仅是一位文学家、道学家、思想家,还因发明豆腐而被后人铭记。他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淮南国都寿春因此成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刘安还曾奉汉武帝之命著《离骚体》,并集体编写了《鸿烈》(后称该书为《淮南鸿烈》或《淮南子》)一书,该书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总的来说,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的典故,不仅是美食文化的一部分,也承载着丰富的刘氏历史文化内涵。
今天的人到了淮南、合肥一带,是一定要品尝一次合肥著名的“豆腐宴”,满桌的美味菜肴其食材全部取自豆腐制作,更是领略“徽派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刘氏传人”刘安发明的豆腐,引出了后世清代同治年间安徽人王致和进京赶考落榜后无颜回乡而居留北京并以在京城做豆腐为生而发明了“腐乳”,至今作为中华美食的“王致和豆腐乳”依然畅销不衰,再后来随着人口进一步“西迁”,王氏后人又将腐乳带到四川蒲江,在今蒲江寿安生产“三年不出缸”的“白菜豆腐乳”,成为川人馈赠佳品的一大佐食美味至今热销。
小小的一块豆腐,涵盖了华夏一半的美食历史,是提倡“孝治天下”的刘氏一脉深厚久远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刘氏开创“汉民族”文化的璀璨符号,是华夏历史绕不开的重要内容。
2024年10月刘家武写于蒲江白鹭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