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上车时碰掉一个小盒子,还纳闷什么时候座位旁多了个这个?
你不是总把垃圾放在车门上吗?
我就买了个小垃圾盒放你旁边,这样你扔垃圾就方便了。
垃圾盒很小巧,它的确可以解决无处放垃圾的困境。这个行为很体现他的细心。
我们的车本身很高,但不是很宽敞。
此刻多了个垃圾盒,可以预见我开门关门甚至坐车的时候各种碰蹭它不断掉落的情形。
那你先把它扔到后座吧!
他语气里有委屈,我还不是要解决你老到处塞垃圾的毛病吗?
我可以每次下车的时候带下去。
回了一句,不想再多说了。这种小事没有必要相争。
这是生活中的小事,但背后反应的思维习惯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的模式是,扔垃圾没地方---买垃圾桶---问题解决。直击当下看见的问题,且不要求他人对当下做什么改变,自己去思考个解决方法,并且快速的落地解决。这背后还有更深一层的为人处事观,改变世界的最短路径,就是去改变自己,毕竟改变别人太难,还是改变自己快一点。
但现实生活中,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但身处关系中,行为表现会影响到另一个人。
要去解决问题,首先要定义,看到的这个是真的问题吗?还只是个现象而已?什么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认知的问题,还是行为习惯的问题,或者真的是缺了工具的原因?这个涉及到的解决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就比如我扔垃圾的事情,忘记带下去,一句话提醒就可以解决。
对他来说可能是负担,而我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改变方式可以是提醒我带下去,也可以弄个垃圾盒过来,他选择了后者,毕竟这就不要我去改变什么了,但显然没想起来我要适应这个垃圾盒所需要做出的改变。
生活工作中会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形,我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解决方案中反而会制造另一个问题。
那如何才有最优解,单独一个人思考解决方案是不够的,要与多方共同沟通,抛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以及论证因此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否成本可控,受众接受,才能相对好的来解决问题。
这涉及到全局观的思考,看到方方面面,不能一叶障目,只看到眼前的一部分问题,甚至有可能问题都不是表象所体现出来的问题,现象背后的本质有可能只是没意识到这点而已。
经常深度思考,列出个一二三,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深度思考力,
生活处处皆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