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今天来分享关于”获取信息“的思考。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会特别关注信息的真实性。
因为下判断、做决策的前提是能获取到可靠真实的信息。
但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其实都是基于自己的利益来考虑问题,他们不会直接告诉你事实和真相。
甚至为了获取到更多利益,让你听到、看到的是”加工“过的信息,甚至是”虚假的“信息。
比如,那些宣扬“做AI自媒体能多么多么赚钱”的,可能是准备卖你课的;
鼓吹“买这个那个股票收益有多么多么高”的,往往是准备割你韭菜的。
还有那些宣称 “加盟这个品牌就能轻松月入十万” 的,可能就是想赚你加盟费的;
这就要求我能及时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除了要通过多渠道对比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外,最好要去现场调研,掌握到一手信息。
就比如,今年年初的时候我跟一家海外的实施供应商谈合作。
这家供应商出海圈内的口碑一直不错。他们也一再强调,工程绝对不会出问题。
但我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决定要去现场调研一下会比较放心。调研的结果出乎意料,不仅原先承诺的标准都存在问题。
而且当我”突破“了供应商的”陪同“,去到现场与技术人员“闲聊”时,还无意中得知,公司近期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为此还受到过重罚。
看来,这还真应了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02
—
再举个职场上的例子。
我一直以来就以为,只要注重倾听,多听多想,就会找出真正的问题。
比如,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要反复听取用户的抱怨,就能发现产品真正存在的缺陷。
一个好的管理者也要聆听员工的意见,才会发现公司运营的问题。
但我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很多人其实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不会直接告诉你真相, 我听到的根本只是“假话”。
就好像,前段时间一位老同事私下提醒我的那样:
你搞的那些东西,好是好。但你可能没想过,你一上来就要颠覆我原来的方法,我一时之间肯定接受不了,但我又不好意思在公开场合,只能说再试试,再试试...
03
—
另外,我还发现,有时候我觉得某个问题很难解,可能也是因为获取的信息不够。
比如,我也觉得每天能日更写作是件很难的事情,但如果我发现写作的内核是输入到思考再到输出的过程。
那么我就会发现,这个问题的本质根本不在于“怎么找到灵感”,而在于我如何能加大自己的输入、获得更多更优质的信息。
还比如,针对动态复杂性问题,我希望在明确目的基础上,以一种合乎逻辑的预设开始,用代价尽量小的行动方案,快速去获取更多的信息。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及时修正预设,或者提出新的假设,然后不断循环,直到找到能接受的解法。
就像上面提到的在选择供应商上,我可以让海外的合作代理商,优先给我推荐一些“靠谱”的供应商。
然后在内部初步设定一个包含质量控制、价格、交货时间以及稳定供应等因素的评价体系,以小批量订单合作的方式,来验证其实际表现是否“靠谱”。
04
—
最后,总结一下:
信息不仅会失真,而且有了干扰,还会影响自己识别准确信息的效率。
有些人嘴上挂着的是道理,心里想着的却全都是利益,他们总会说一套,又做一套。
人为什么会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焦虑?
就是因为每天接收了太多杂乱失真、断章取义的信息,开始被自己的本性和各种杂念所控制,做出让人不可思议的行为。
所以,在特别不确定性的当下,
对于这些所谓的“信息”,不妨认真进行一下过滤和验证,去除干扰,接收真正高质量的信息,避免被一些错误和带有偏见的信息误导。
当然,这种情况的前提是,一定要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自己的认知,尽量遵循完整的逻辑来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