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可贺,我又搬家了。
第一次搬家的时候,我接触了断舍离。那是从大学毕业的第一年,从大学寝室搬到新租的小房子,我费劲的把点点“回忆”都搬回了我狭窄的居所。包括高中毕业父母送我来上学时候买的衣服,毛巾,刷牙杯,大学第一年买的腰带,毕业时候学校发的通讯录和学校地图,甚至是高考前我自己攒钱买的短裤。花了很多钱打包,费了很大劲拖上4层高的楼,用了3天时间整理房间。真是遭了罪了。
搬到住所后,房间总是不出1周就开始乱糟糟,当我出门的时候总是没有合适的衣服,当然我也找不到自己的包。房屋里落满了灰尘,我也没有心思打扫,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东西随手一丢的习惯。我的皮肤开始变得干燥,毛孔的分泌物增多,脸也是油油的,我开始咳嗽。日子不舒心,睡觉的时候总是圈着睡,因为一伸脚,你不知道会把什么踢下床。买来享受的咖啡杯一次也没用就闲置在角落里,类似的东西数不胜数。我感觉自己应有尽有,同时也一无所有。
我改变的第一步是挑。
A 重要的文件,贵重的东西。B 现在要使用的,并且一段时间内还会使用的。C 明年一定会使并且不容易买到的东西 。这点尤其重要的是不要觉得这个还能用就留下来,或者虽然明年用不到了,但是很难才能买到啊 D有纪念价值的东西【不是所有有纪念价值的都要留下来】
改变的第二步是理。
把尚且能使用的东西整理好,规整放齐。分为4类 可以送给他人的,可以捐赠的,可以再利用的,可以卖钱的。最后没有处理掉都是要扔掉的,千万不要偷偷拿回家中藏起来。
这是我理解的断与舍。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概念有俩根线串引着,一是时间线,即当下的时间。二是 人与物品的关系线。总结一句是 当下合适自己的东西,保留适度的量。
时至今日,我实行断舍离已经有一年之久了,中途有过放弃。想来原因有二,一是我的男朋友,他是一个非常恋旧的人,从四年前我送给他的第一个礼物,到我们上次出去玩买回来的娃娃,他都保留着。他嘴巴里最常说的一句是:“这是我们一起的回忆,若是你以后、都忘记了了,别怪我没给你收着”。男友同时还是一个特别会过日子的人,比如擦脸毛巾用完了,裁剪成2份,一份用来擦桌子,一份用来刷碗。后来用来擦桌子的毛巾还要洗干净,和前段时间留下的毛巾拼接到一起,做小毛毯,放门口当做踩脚。若是踩脚用完后,他还会给洗干净,再变成绳子用来绑东西。第二个原因是我。从象牙塔进入社会后,每一天都是茶米油盐,每每周末我都要去超市看看有什么东西在降价。最可怕的一次,我买了70张手抓饼和50张烤海苔,只因为他打折。
我想我们都没有处理好自身与物品之间的关系,我们或许只是物品的奴隶,物品的搬运工。我的自我感觉是那时候太穷了。哪天交了房租,当月的生活费就没了着落。其实并不是,正是因为对物品过度的执念,导致我们更穷了。因为对物品的执念,我在购买一些廉价的商品,食物。在打折的时候,大批量购买最终闲置的物品。如果东西除了廉价外一点优点都没有的东西,真没必要买回来。大量物品除了会让流动资金减少还会让整理变得异常困难,因为你总需要东西和空间才能装下这些东西,还需要时间整理归位这些东西。
这次搬家,我丢了很多东西。搬家找搬家公司的时候,没有因为我东西过多而被司机师傅说需要加钱。搬到新家后也很快整理完了房间。虽然丢东西的时候,和自己和男友抗争了很久,但是内心没有因为丢东西而感到恐慌。我想,这应该是离的状态。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生活为了让自己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