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物种是有其多样性的,这世上的人也各有不同。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绝不是相同的两个人。不同的人经历各不相同,想写的和能写的也就个不相同。如果你是我,那么你想写点什么?
首先,我想应该从我们的兴趣入手。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是你,我会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事物入手。但我们要明白,兴趣只是一个开端,兴趣不具有持续性,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兴趣然后不断深入了解。
为什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能够让我们被某些事物吸引过去,然后转变成一种兴趣。有了这种兴趣,我们就会变得专注起来,写作也一样。你不知道你想写点儿什么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你对什么产生好奇,进而有了兴趣,就知道写些什么了。这种兴趣就像你看到一个美女,你有想了解她的想法一样。我们有了兴趣,才会去想写,才能够写得出来。写出来的东西才是实实在的。
当我们被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吸引过后,我们就会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需要别人来提醒,我们就会自主的投入进去。这样,我们才会用心去搜集和组织材料,每天都能保持积极的态度去写作,去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够不断学习,持续写作。
其次,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见,这句话出自清代思想家黄宗羲。
这两句大意是:文章产生于思想感情,思想感情产生于亲身经历。这世间每个人都会有各种不同的经历,我们在看到听到各种各样的事或读到各种书籍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会使我迸发处某种情感出来。这种情感能凝结成具有普遍形式的东西时,就会有感染力。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爱国和母爱这种情感。
毫无疑问,我们在写作时能激发情感非常重要。一位写作的人,写作时包含了情感,写出来的文字就算是很朴实,也能够打动人。汉代司马迁忧愤以著史,里面有一篇《李将军列传》写得非常好。历数古今人物,李广其实并非很出色。但由于司马迁对李广充满情感的描写,使得李广这个人物熠熠生辉,名垂千古。而司马迁对李广的描写,也包含对自身遭遇不公的愤慨。这跟黄宗羲所说的“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见”相通。
情生于文,文生于情。我们其实除了为情而造文之外,还得会为文而造情。这两点并不是矛盾的,为情而造文是理想的最高状态,为文而造情则是表现的方式。比如说电影《红海行动》中表现的爱国情怀,我们在看电影时表现出的是真正的爱国情怀,电影也表现出来了真正的爱国情怀,但拍电影却是实实在在的为文而造情。但总的来说,我们在写作时要表现出一种情感来,这种情感还得有感染力。
为什么情感对写作来说这么重要?
我们就简单的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方面是对作者来说,首先,如果写作时有充沛的情感,那么写作就比较流畅,能够流畅的写作,本身就是写作能力的一种表现。其次,充沛的情感是持续写作的保证。兴趣是带领我们入门的老师,但兴趣这个老师还不够认真。情感就不一样了,他能够让我们对写作保持长期的热情,这样的写作才会有持续性,才会慢慢变成一种能力。最后,充满情感的写作才能打动人,以情动人,是最好的写作方式之一。
第二个方面是对读者来说,阅读作品是作者和读者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思想情感的交流。作者通过作品传递自己的思想,读者则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是引起双方共鸣的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读者就能够理解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的思想。因此,写作时情感必不可少。
最后,写的东西要传达点什么,这点什么要对别人产生点用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划分。他们只关心有趣的和有用的,有趣是满足一种快乐的追书,有用是对自我的一种完善。因此,我们无论写点什么东西,都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要么写的东西很有趣,要么写的东西有点用处。
我们写的东西对读者来说有点用处,对作者来说也有点用处。读者读了作者才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动力才能够持续写下去,能够持续写下去作者也能够提高点写作能力。就这样,写作是一件值得坚持下去的事情,写作不仅能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也能够整理自己的思维,变输入为输出。
如果你是我,那么你想写点什么?我想写点自己感兴趣的,写点充满情感的,写点有用的,慢慢来,我会告诉你我想写点什么。那么你呢,你想写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