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手心的肉总是比手背的肉娇嫩些。这时候就有了另一个俗语:“五个手指头伸出来长短还不一样呢。”偏心的说辞真是冠冕堂皇。
近日大家都在夸赞剧集《六姊妹》中的何家文,嫁的好。老公疼到手心里,被婆婆也疼的跟亲闺女似的。
传统的中国家庭框架里,婆媳是天敌。先有好婆婆才有好儿媳,以心换心,自然是一段佳话。现实常常是大打折扣,就算对婆婆再亲,还是个外人。有的婆婆甚至把儿媳当做敌人,剑拔弩张,家庭关系僵的结了冰。儿媳当牛做马也暖不了婆婆的心。
对何家文的好命我没有羡慕,反而是心疼她的嫂子。同为妯娌,就因为嫂子生不出来孩子,被婆婆冷言冷语相待。饭桌上吃块红烧肉都得看人眼色。丈夫也不敢出头,就算斗胆说一句,也会被老母亲的威严吓得没了后话。
都是儿媳,待遇天差地别。凭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嫂子生不出来孩子,而是为人父母往往偏心幼子。爱屋及乌,连带着把小儿媳也当成了掌中宝。
通常在五口之家的家庭结构里,老大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被悉心养护,寄以厚望。老三是最小的苗苗,不仅有父母呵护,还有前两个姊妹的谦让。唯独老二的处境比较尴尬,跟野生的似的,不用过多关注,自成一派。
通常在四口之家的家庭结构里。老大小时候还能享点福,一旦有了老二,境遇就大不如从前。原本独得恩宠,一下子失去了焦点的关注。还得被父母教育:你是老大,得让着老二。有个完美的借口叫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让到大,从一个人的让变成一家子的让。什么好的都让老二得着了。
有人会说,现在都21世纪了,哪还有这样的事情?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永远不会消停。
正是因为亲眼得见种种不平,无能为力的苦恼才让我叹息。
老家有位阿婆晚年没了老伴儿,可她并不可怜,她有三个儿子。阿婆早在中年的时候就患了风湿病,走起路来跟天生罗圈腿似的,两条腿自觉向外扩张,中间围了个圈。摇摇晃晃,重心不稳,要不是满脸的沧桑和褶子,活脱脱一个旱地企鹅。平地尚且如此,一碰到台阶,更是为难。只见她两只手紧紧抓住门框,先迈出左腿,站稳之后,试探性的甩出屁股,屁股带动右腿。两条腿都接触到地面后,稳稳当当的,她才依依不舍得把门框上的两只手收回来。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她腿迈出来了,手还在门框上的情形。然后一摇一晃的继续向前走。
照理说,没有父亲了,只留下身体不好的母亲,三个兄弟应该争着孝顺母亲才是。
由于家庭条件不好,老大早年就外出打工,结婚的房子还是在老宅。老二老三的房子也只盖了个毛坯房,没有能力给他们装修。好在三个儿子争气,都自己成家立业,省的老母亲操心。
老大和媳妇外出打工多年,攒钱开了个小饭馆儿。定居在了外头,平时忙的回不来。
老二一个人外出打工,留下媳妇在家照顾三个孩子。
老三在家附近打零工,媳妇是附近的护士,两个人都能在家照顾孩子。
当了奶奶的阿婆心里自然欢喜,子孙绕膝其乐融融,不就是她这个年纪的盼头嘛。离老二家老三家又近,来往方便,省了不少体力。奇怪的是:她只去老三家,不去老二家。老二媳妇见了她也没个笑脸。
百顺孝为先,阿婆这么大年纪,媳妇怎么能不孝顺呢?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不孝顺总是有点由头的。
老二外出打工不在家,老二媳妇一个人操持一个家还得照顾三个孩子着实费劲。她在坐月子的时候,想让阿婆帮忙照顾下自己,阿婆都不愿意。以要照顾老三的孩子为由拒绝了老二媳妇。老二媳妇苦口婆心的劝说阿婆,老三的孩子大了,有他们夫妻俩照顾。她正在坐月子实在是没有力气照顾孩子。让阿婆帮帮忙。阿婆不仅拒绝了她的请求,月子里的饭也愿意帮她做。无奈她只能请来身体不好的娘家妈妈来。
疙瘩就这样结下来了。
阿婆如果后期好好哄哄老二媳妇,或许就没啥事了。老二媳妇心宽体胖,笑呵呵的模样不是个刻薄记仇的人。可阿婆从此毫无顾忌,把所有的时间跟精力都投入到老三的孩子身上。对老二家的孩子不管不问。在老二媳妇几次碰到难处,需要阿婆援助的时候,阿婆还是冷漠拒绝。哪怕老二媳妇软硬兼施也打动不了阿婆。
日积月累的不满让老二媳妇怨声载道,对着阿婆问:“你是只有老三一个儿子?”
阿婆顾左右而言他并不吭声。
“都是儿子,我们家什么事都指望不上你,你是不想让我给你养老吗?”
“我有老三呢!”
从此婆媳成了陌路。失望积攒的多了就成了绝望。也就不抱期待了。
我在村里远远的见过:老二媳妇的左边是大闺女,她紧紧抓着妈妈的外套。右边是她二闺女,她腾出来一只手牵着二闺女。余下来的一只手抱着襁褓中的小儿子。三个人紧紧依偎又坚定的往前走,不回头。温馨又有点心酸。
尽管和阿婆住的很近,但是平时少有来往。阿婆也知趣的不登老二家的门槛。老二媳妇寒了心,跟老二商量后,举家来县城租房让孩子上学。老二依旧外出打工,老二媳妇依旧带着三个孩子,被生活磨炼的刀枪不入。
老家的人情往来,红事白事都能看到阿婆跟着老三一家。仿佛从始至终,她只有这一个儿子。
我问过外婆:“阿婆怎么就不肯帮帮老二家?都是儿子呀!”
外婆有两个儿子,我有两个舅舅。谁家的日子都是一地鸡毛,老人的思想和年轻人的思想差了很多纬度。
外婆回答我:“她呀,固执的很。谁劝都不听。人上了年纪就变傻了。”
我为阿婆的固执生气。后来我长大才渐渐发现,我的外婆对待两个舅舅也不一样。尽管言语上没有偏心小舅舅,可是任何实质性的好处都给了他。我的大舅妈颇有微词,只是碍于情面从来没有跟外婆吵过。逢年过节也不回来。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哪里是上了年纪的人糊涂,明明是父母皆爱幼子。
享受好处的幼子,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的偏爱,并不认为长子受了委屈。还会觉得长子的抱怨是矫情。既得利益者,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占尽了便宜。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没法讲,也讲不通。
父母的厚此薄彼会影响到孩子的手足情感。长子长期受了委屈,对幼子肯定心有不满,不满积攒的多了,爆发是迟早的事情。手足情深,血浓于水,真到了坐下来掰扯的时候,难堪的不止是兄弟。
兄弟不睦,父母失德。
一碗水端不平,尽量端平就好。又不是帕金森综合征,手抖的厉害,一碗水洋洋洒洒,糟蹋了心意。
父母之爱子,则为计之深远。都是孩子,天壤之别,白白作践了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