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支撑它的动机,和产生的情绪,但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经历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方向不同等等,采取的行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不可能都达到预期目标。没有达到目标的行为便是没有效果的行为,但不能否定其动机和情绪。
B. 应用案例:我家娃周岁以前,有次去先生的老家小住,半夜总是睡不踏实,频繁夜闹,我笃信推拿,拒绝给孩子打针吃药,有日家婆很高兴地告诉我,她找到了推拿医生,我们到了一个农妇家中,这才发现家婆事先准备好了米和一块黑布,农妇装满一碗米,用黑布包裹着,碗口对着孩子,一边在孩子眼前晃圈圈,嘴里一边念着什么,我顿时明白家婆请人搞封建迷信,心里恼火得很。家婆有希望孩子健康的动机,想要我配合的动机,以及这个动机下高兴,期待,虔诚的情绪,这都源自奶奶对孩子的爱,没有错,可是方法不对,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补充案例:午饭从临近一点吃到了下午三点一刻,我越来越抓狂,忍不住叨叨了好几次,然而女儿的拖拉一点改变都没有。我的动机是让孩子好好吃饭,有时间观念。女儿边吃边玩,叨叨就像空气不存在,情绪是由于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愤怒。
C. 我未来一直用这句话来理解世界,明白行为背后的动机是最重要的,看到了动机,以及动机下衍生的情绪,人往往不会因为行为没有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起情绪,能多一份理解,宽容和接纳。对于孩子,可以当作是没有达到目标的尝试,鼓励他找到正确的方法,直至行动有效果。如果我持续运用这条信念,我会迫使自己调整方式,寻找有效解决方案。如果来访者的行为没有产生效果,我也可以从动机和情绪上给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