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书的话题就让人感到无奈。文章开头写道一“文化大省”人均购书款仅九角钱,文化大省尚且如此,遑论其他?现代人总觉得自己很聪明,都以为世间的一部大书——弄权、刮钱、攀附、保命、升官,等等,只要全部都通明练达,即可混世,立身不败;而启智的书,修身的书、论道的书,他就觉得多余了。文化有什么用?知识有什么用?抵得上权贵的一个哈欠吗?抵得上一发“钱弹”吗?吴非老师怀着对现实的无限忧思在文中如是写到。
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也不难发现,现代人大多数业余时间都在玩ipad,玩手机,而很少用于静静的看书,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真正的阅读是指,你忘记周围的世界,与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快乐、悲伤、愤怒、平和。它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的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的讯息和夸张的视频可以取代的。
或许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令人忧虑的是,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当下的社会环境,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以前,有一句讽刺公务员无所事事的话: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说明那时候还有很多公务员在看报纸,但自从网络化办公后,网络带来的海量阅读信息反而没有人读了,报纸更是无人问津。很多部门的办公室,一沓报纸都成了摆设。再看看各部门领导,一天忙于应付各种检查、应酬、饭局,更是感叹抽不出时间来读书。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也许媒体报道的统计数据并不准确,但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中,凭直觉也可以感受到现代人是越来越不喜欢读书。
读书这种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也习惯地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叮嘱学生的一句话:回去把作业做好。而家长督促学生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做好了吗?从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另外读书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都是摆设,很少有学生去借阅。而家长只知道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却不知道给孩子买书。现代人脑海中有一种定势,那就是为了钱和权及利而拼搏。孩子读书为了考取名牌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并非按自己的兴趣去读;成年人读书为了高升或考取公务员;政府重视的是高文凭人才而不是知识本身,那么读书何来快乐?关键的关键是如何让现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有人感叹道:“当今社会识字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却少了。”很多人把宝贵的时间耗在推杯换盏、打牌搓麻将、欢歌劲舞等娱乐应酬中,却不愿花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好书。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们呼吁现代人少一些应酬,多读几本好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