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饮食之道”并非简单的吃喝
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速食、快食的便利,使得人们在饮食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的多种多样,也让人们选择上眼花缭乱。
前几年有篇报道:复旦大学年轻有为的海龟女教师于娟(32岁)患癌症去世,在治疗过程中她写下了《为啥是我得癌症?》这篇文章,人们在惋惜的同时,也关注了她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文章中她反思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其中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是她,该吃的不吃不该吃的她都吃了,瞎吃八吃,而且食量惊人,她曾说聚餐的时候,五个男生加起来都没有我吃得多,暴饮暴食。
也许有人会说,别人有可能也这样吃,也没得癌症,是的,饮食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现代研究证明了它是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很重要的因素。
中医徐文兵的《饮食滋味》这本书,从中医的角度谈饮食之道,告诉你吃喝并非简单的事,它是我们中国人的饮食智慧。
《饮食滋味》这本书又称为《黄帝内经》的饮食版。
徐文兵,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厚朴中医学堂堂主,梁冬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音频在喜马拉雅上播出,受到广泛好评。他的《字里藏医》深受国内外读者欢迎。徐文兵属于中医教育专家,为广大的老百姓普及中医养生知识和中医饮食文化,同时也是身心医学专家。
《饮食滋味》从三个方面告诉我们该吃什么、怎样吃才能营养健康:中医饮食的讲究,食材的加工,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吃的东西
1,中医饮食的讲究
在你去超市购买食材的时候,是不是有被琳琅满目的食物弄得眼花缭乱,无从下手选择的经历?有时候两种一样的食材,产地不同,价格也不同?在选择上你犹豫不决?
中医在食材上的选择,一般有三个目的:第一充饥,第二解馋,第三过瘾(这种过瘾其实是调神、通神)。
在众多的食材上的选择,饮食结构既要以三个目的为主,又要以:五谷为养,(这个是我们一生的主要营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为原则。
五谷是指:麦、黍、粟(小米)、稻、菽(豆子)。它们都属于植物的种子,种子蕴含植物最精华的东西,也是滋养我们身体最重要的营养食物。
作者认为五谷必须要吃,还要重点的吃,五谷对不同的脏器有不同的补益作用,麦补肝脏,黍补心脏,粟补脾脏,稻补肺脏,菽(豆子)补肾脏。
“五畜”是指羊、鸡、牛、驴、猪。“五畜为益”的益是可有可无的,益是锦上添花。五谷的养是主,五畜的益是次,它们的关系不能颠倒。
一位女患者,三十多岁,每晚追剧到凌晨4点才睡觉,而且无肉不欢,后来情志上的问题,出现心火独亢,经治疗后,心火回归正常,晚上基本10点就睡觉了,而且再也不馋肉了。
中医认为特别馋肉是病态需要,心火越旺的人越想吃肉,而且无肉不欢的人,患血脂高、脂肪肝的几率比一般人的高。
“五果为助”,五果是指水果,在饮食结构中是辅助的作用。水果大部分都属寒性,脾胃虚弱的人尽量少吃水果,更不能拿水果当饭吃。
民间就有桃不伤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这一说法,桃子熟了不伤人,但杏子、李子吃多了会伤人胃,李子中还有有毒物质吃多了还会死人。
但水果也有益处,能帮助我们通便,我们可以选择性吃些当地当季的水果,也不要多吃乱吃。
“五菜为充”,蔬菜可以补充我们身体需要的纤维素、维生素,很多人拿着蔬菜当主食吃,为了减肥保持体型,诸不知大多绿叶蔬菜偏寒性,吃多了难以消化,特别伤胃。
作者特别注重选当季的食材。同一种食物,出产季节不一样,对人的作用也不一样。
冬笋、春笋都是笋,作用却不同。如冬笋炖肉,味道偏苦,入肾。
而春笋是入肝的。有些人吃春笋会过敏,所以吃之前要明白是不是适合自己吃。
中医营养学提倡在不同的季节里按食物的属性来吃,春天吃嫩芽绿叶,夏天吃温润的食物,秋天吃果滋阴润燥,冬季吃土豆、红薯根茎类的食物。
饮食还要讲究应地而食,在某个地方生活就要吃当地出产的食物为好,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很多人有去外地出差或者生活,到异地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要想预防水土不服,就是去外地之后,先用当地的水泡一杯当地的茶,然后再吃当地的食物。
中医营养学认为吃的不仅是物质,还有能量,还有生、长、收、藏的信息。在这一点上也是我们和西方营养学的有本质的不同。
西方的营养学里是强调食材里的各种成分,而不管这种食物是给谁吃,同样的食物给猪吃和人吃是不一样的效果。
西方的饮食是以食物为本,而中医的饮食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在你吃饭的时候,心情也很重要,快乐的时候和悲伤的时候吃进去的食物,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顺应身体的需要才能让食物进入体内得到很好的消化利用,才能保证营养和健康。
复旦的于老师,在癌症都骨转移了,还要一顿吃7个螃蟹,她本身不是海边弄潮长大的人,却大量吃海物,对不适合身体的食物,身体就会发生变化,最严重的变化就是吃出癌症。
尽管食物多种多样,但不是任何食物都适合每个人吃。
《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里提倡,我们饮食、思想、行为跟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去走、和四季规律同频共振,才能活的好。
食材选好了,就要再选合适的加工方法,还有食材的相互搭配才能变成美味佳肴。
2,食材的加工
古人说“顺其性曰德”,如果把食物烹调好的话,就是很好的德。好好地按照食材的属性加工它,也是一种修行吧
通过烹调加工处理的目的,一个是让我们更容易消化,一个是去掉有害的物质,让我们吸收更有益,同时又不损耗我们的元气。
想要很好地帮助身体化掉食物,食材的加工上一般都是借助于水(蒸、煮、焯)、油(煎、炸、烹、爆)、火(烧、焖、炙、烙),让食物里面的蛋白质变性,被我们身体利用。
像菠菜这样的青菜,可以先用开水焯一下,然后马上用冷水过一下,这样既可以保留菠菜里的营养物质,同时也能被人体吸收。
作者还强点了一点:吃动物油(猪油)的好处。几千年来我们祖先都是食用猪油为主的食用油,很少有人患脂肪肝之类的病,但现在以混合油为主的饮食后,就出现了以前没见过的疾病。
中国饮食文化里讲究食材的相互搭配,中医营养学里就有药食同源这一说。像姜、花椒等。
在食材的加工中自然少不了姜、花椒大料、酱等佐料的搭配,让你加工的食物更加有味道。
如生姜,不但是调味品,而且还是味良药。生姜有止呕、止吐的作用,还能温胃、散寒。
中医对食材的加工也有很独到的地方。
我们对豆子的加工就花样繁多:豆子可以生成豆芽,也可以加工成豆浆、豆腐、豆腐干,豆子再经过发酵,加工成豆豉(豆豉也是药食两用的)、豆瓣酱、豆腐乳等。日本把豆子做成纳豆,它的工艺源于中国的发酵技术。
还有把牛奶发酵变成酸奶,它的性质就变了,适合的人群就多了。
餐桌上有了食物自然也少不了喝的东西,茶、饮料、酒都是餐桌上的饮品。
中医对酒的饮用也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用外界微生物加上粮食酿造酒的技术,我们国家大多酿造的酒是粮食酒,这种酒的属性偏阳。
葡萄酒属于果酒,它用的是果不是实,所以它的属性是偏寒性。
选择喝什么样的酒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而不是跟风喝。
3,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东西
作者谈到了中医营养学在饮食上讲究:道、理、法、术、器。
器:是食材,是最基本的。术:烹调的技术,利用食材的本性,做出来的食物要对人体没有负面的影响。法:吃的方法,像广东人吃饭前先喝点点汤,养养胃等等。理:地理,食材的产地,季节。道:自然规律,天道、天时,通神。
所以中医饮食的最高境界,在于通过饮食来达到调神的目的。
中医的调神是让我们身体感知能力变得越来越直觉,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饥了,感觉是不一样。
人体的经络是有时间当令的:早晨7-9点胃经工作(当令)-饥了,中午11-下午1点心经工作-饿了,晚上5-7点肾经工作,你觉得该吃饭了。
如果你的身体和这个点同步,那么你可能比较健康。但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晚上不睡还要加夜宵,早上不起,不吃早饭,中午吃饭没有时间点。
这些习惯都属于干扰你的感知能力的,你就不知道自己什么时间饿、什么时间饥。
复旦大学的于老师就说她自己在饮食上没有规律,经常加班到深夜,然后去吃一大通的夜宵,而且什么新鲜的东西像梅花鹿、五步蛇这类的她都不拒绝。这样的吃法使她身体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差,最终癌症找上她。
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有觉的话,面对新的食物,他身体就会本能地作出“我不能吃这个东西”的反应,但很多人是意识压制了本能,拼的命地吃,越吃直觉能力越差,最后吃的一身病。
你对食物的反应是你肠胃的喜好,尽量吃常用的食物,少吃没见过的、或者那些所谓的黑料理的东西,人越吃新奇特的东西,元气消耗就越大,时间久了身体就出问题。
由此可见吃适合自己的食物,才能让你更加健康。
总结一下:作者唠叨了这么多的吃吃喝喝,其目的就是想让人们多了解一些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中医营养的饮食之道,在吃吃喝喝中学习我们中国的饮食智慧,让我们能够学以致用,把看似简单的吃喝经营成快乐的饮食享受和健康的保障。
让我们就从吃吃喝喝开启我们身心合一的健康之旅吧。